在上篇文章《只知道Facebook是做社交網站的?那就落后了》中,Facebook好像被描述成為Snapchat的“忠實抄襲者”。
事實也如此,Facebook并沒有停止抄襲步伐,去年8月在Instagram上抄襲了Snapchat的Story功能之后,最近又在其Messenger app里添加Messenger Day功能:分享照片和視頻在24小時內消失,幾乎和Snapchat的Story功能一模一樣。
Facebook再次以Snapchat“忠實抄襲者”的身份出現。
難道Facebook只會針對競爭對手“抄抄抄”?
當然不是,這次我們談談:
Facebook除了針對競爭對手“抄抄抄”,還要做哪些事情?
說起Facebook,不得不再次提起其最大威脅Snapchat。
Snapchat于2017年3月2日正式上市了。
一般的新聞報道可能只是停留在一些基礎信息:
社交應用 Snapchat 母公司 Snap 正式在紐交所掛牌,開盤價24美元,比發行價17美元高出41%。
上市首日收盤價為24.48美元,比發行價爆漲44%,市值達340億美元。
自2014年阿里巴巴IPO融資250億美元以來,Snap是美國股市規模最大的科技公司IPO,同時也是2012年Facebook上市融資160億美元以來,規模最大的一只美國科技業IPO。
甚至還有一些Snap公司CEO Evan Spiegel的八卦信息,也是很多今日頭條、微博淺閱讀用戶愿意看的:
90后的Spiegel人生贏家,含著金鑰匙出生,其父母都是常春藤盟校的高材生,從小就去加拿大坐著直升機上山滑雪。
16歲時,斯皮格爾拿到了自己的駕照,父母送他一輛凱迪拉克。從小斯皮格爾就在圣莫尼卡的貴族學校Crossroads長大,每學年的學費就高達數萬美元。
上大學時,Spiegel來到Stanford(他父親的母校)學習產品設計,在這里他遇到了后來一起建立Snapchat的聯合創始人Reggie Brown和Bobby Murphy。
2015年6月完成一輪融資后,斯皮格爾獎勵自己了一輛法拉利。
2016年和維密有史以來身價最高的超模米蘭達·可兒(Miranda Kerr)訂婚。
無論雞湯怎么說,上帝對人確實是不公平的。
這些八卦簡單看看就罷,并不能對自己的生活改變什么。
我們可以關注哪些更重要信息?
Snapchat看似表現極為風光,但其被各大分析師所詬病的一點是:DAU(每日活躍用戶數)數據增長趨勢明顯放緩,尤其是在2016年3季度Instagram Stories發布之后。
Snapchat QoQ growth(季度環比增長率)下降極為明顯:從2016年一季度14%和二季度17.2%,在Instagram Stories發布之后,變為三季度7%和四季度3.2%。
還有一項可比數據:在DAU達到4.57億之前,Facebook同比增速均在50%以上。而Snapchat的DAU才突破1.61億,增速就已經降至50%以下了。
不得不說,Facebook對Snapchat的抄襲“狙擊”還是起到明顯效果的。
反觀Facebook,在2016年的MAU(每月活躍用戶數)漲勢喜人,Facebook MAU甚至在2016年三、四季度增長更快:
Facebook MAU在2016年三、四季度QoQ growth 分別為4.41%和4.03%,超過一二季度的3.96%和3.51%。
同樣,排除可能的季節性因素,YoY growth(同比增長率)在2016年三、四季度15.67%和16.88%,也超過了一、二季度的14.78%和14.90%。
Facebook用戶量級遠大于Snapchat,Facebook是如何保持用戶數高速增長的呢?
主要有三點:
放棄移動社交“新產品&新用戶”
六點基本軍事戰略
布局“問號產品”
1. 放棄移動社交“新產品&新用戶”
我們知道戰略的第一步是放棄:明確自己不做什么。
上一篇文章中我們提到了Facebook在幾年內戰略上踩過的許多坑。
比如“失敗三兄弟”:照抄發布幾乎與Snapchat無異的應用 Poke、Slingshot和Lifestage,基本都失敗。
為什么都失敗?
我們發現一個共同點:Facebook的這些產品,都是針對Snapchat的核心用戶群體(北美17歲-24歲青少年)開發的移動社交通訊產品,和Snapchat產品核心功能無異。
Snapchat之所以在Facebook的陰影及圍追堵截下迅速崛起,是因為Snapchat抓住了北美年輕用戶移動社交通訊這一塊空白期。
Snapchat在近5年崛起之時,Facebook用戶年齡結構偏大(68%的全球用戶年齡在35歲以上),而且只是個社交網絡,而它收購的WhatsApp扮演的又是代替短信的角色。
資本市場之所以對Snapchat狂熱追捧,是由于其牢牢占據年輕人的心智,Snapchat在北美17歲-24歲群體中的滲透率無人能及: 在2013年6月份至2016年6月的3年期間,Snapchat在18-24歲人群的滲透率從29%提高至70%。
Facebook作為北美年輕用戶移動社交通訊后來者,想要通過開發新app癢點微創新復制Snapchat的成功,基本不可能。
使用“安索夫矩陣”,更可以看出Facebook失敗產品的共同之處:
雖然在2014年4月,Facebook通過將消息功能剝離核心移動應用,從主Facebook app硬拆出來的Messenger,用來彌補移動社交通訊的不足,但說到底還是在現有市場、新產品的功能拆分。
Facebook經過幾輪失敗嘗試之后,付出幾億美金、時間和精力代價,Facebook現在基本上已經戰略性放棄針對Snapchat核心用戶開發類似新app,在最近一年的財報電話會里也沒有再提。
你可能認為放棄一部分市場和業務也沒那么難,那是因為我們站在現在這個時間點去回顧,容易把問題想的過于簡單化,是在用“上帝視角去看問題”。
什么是“用上帝視角去看問題”?
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比如在上個月你可能看了“美國春晚”第51屆超級碗,布雷迪拿到第五個超級碗冠軍,成為史上最偉大的四分衛。
四分衛通常是美式橄欖球臨場指揮的領袖,大部分的進攻由他發動,所以四分衛通常被認為是最難的角色。
但很多電視機前的觀眾通常會以“用上帝視角去看問題”:“這么大空當!傳球啊!這四分衛怎么這么笨?”
為什么看似很多“四分衛這么笨”?
在電視機前觀眾可以“上帝視角”可以統觀全局,但是你難以想象站在四分衛本人在現場會遇到多少干擾信息:視覺偏差、燈光、風向、場地、觀眾噪音、甚至對方球員垃圾話等等,都是對四分衛本人臨場決策和心理狀態調整的巨大考驗。
同樣的情況也會發生在籃球組織控衛、足球組織中場核心身上。
類似的,想象一下Zuckerberg每天面對海量的信息和資源,再加上以前實現過巨大的成功,真正要放棄一片攻打幾年不下、又近在身邊、充滿誘惑的戰場,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2. 六點基本軍事戰略
“現代營銷學之父”Philip Kotler曾提出“六點基本軍事戰略”,并且依然適用于當今在管理領域:
為什么提出“六點基本軍事戰略”?
古代戰爭的首領算得上是最先有意識地進行戰略管理的先驅。
比如迦太基和羅馬之間的戰爭。
公元前241年,地中海被羅馬人控制了。羅馬當時三面環海,且海軍裝備遠比迦太基出色,迦太基直面進攻或原地等待只能滅亡。
那么迦太基怎么辦呢?
迦太基軍官漢尼拔分析了局勢:迦太基的優勢表現在有較好的騎兵,并且擁有戰象,這是對當時羅馬來說完全未知的新型武器。
漢尼拔提出一項戰略:不能從水路直接進攻,而是通過陸地迂回推進,因為陸地對迦太基來說更加有利,因為其在騎兵和戰象上的優勢會更加明顯。
因此迦太基的進攻路線繞了一大圈,如上圖綠色箭頭所示:將5000名步兵、9000名騎兵和37頭戰象先海運到伊比利亞半島,接著穿過阿爾卑斯山,最終在陸地上擊敗羅馬。
總結下迦太基戰略是如何體現“六點基本軍事戰略”的:
Facebook和Snapchat之間的競爭,堪稱是現代版的迦太基PK羅馬。
那么Facebook是如何在戰略上體現這“六點基本軍事戰略”呢?
上篇文章我們提到了Zuckerberg在最近一次電話會上強調Facebook的5年戰略:
5年:
“Over the next five years, we're going to keep building ecosystems around our apps that a lot of people are already using. ”
“在接下來的五年里,我們將繼續圍繞我們的App建立生態系統,這些App已經有很多用戶在使用。”
——Mark Zuckerberg
事實上Zuckerberg不像國內某些企業家忽悠,人家是確實有資格說建立“生態系統”:在國際市場MAU(每月活躍用戶數)和DAU(每日活躍用戶數)遠超其他競爭對手【注意排名前四全屬于Facebook旗下,Snapchat未公布MAU數據】。
既然Facebook現在最大優勢是現有的產品群,所以即使Facebook只是在現有app上完全照抄Snapchat功能,都會對其造成極大威脅。
比如我們之前提到的Instagram和Messenger都完全照抄Snapchat的Story功能,使Snapchat用戶數增長趨勢明顯下降。
為什么Facebook會拼了老命去抄襲Snapchat的Story功能?
從一項針對2萬17-24歲“你最喜歡Snapchat的哪一點?”調查能說明這一點:48%的青少年最喜歡在Snapchat里“創造自己的Stories”。
Facebook除了照抄Snapchat功能,還干些什么呢?
回看我們前文Facebook MAU(每月活躍用戶數)數據圖片,仔細分析你會發現:相比于在2016年三、四季度增長放緩的Snapchat,Facebook整體MAU的增長主要在Rest of World(除美國、加拿大、歐洲和亞太地區之外,世界其他地區)和Asia-Pacific(亞太地區),而歐洲、美國和加拿大增長很慢。
進一步分析,不僅僅是三、四季度,Facebook 2016年全年在世界其他地區和亞太地區增長率,都遠超于歐洲、美國和加拿大地區。
再看Facebook DAU(每日活躍用戶數)也再次驗證了:Facebook在世界其他地區和亞太地區用戶數增長極快。
Facebook為什么在世界相對欠發達地區(世界其他地區、亞太地區)用戶數發展這么快?
不得不提的是Faceboook Lite——Facebook app的精簡版本,一款專門針對發展中國家用戶開發的安卓app。
為什要開發精簡版的Faceboook Lite?
關鍵點來了,上次文章我們提到了Snapchat的優勢是什么?
Camera first: Photoand video for talking.
相機第一:通過照片和視頻來溝通。
這是在發達地區(美國、加拿大和歐洲)青少年所喜愛Snapchat的原因,讓溝通更有趣和刺激。
但是這也是Snapchat在發展中國家的最大劣勢:照片和視頻費流量,同時需要流暢快速的網絡支持,發展中國家基礎設施難以滿足。
Facebook Lite就利用了Snapchat在發展中國家的最大劣勢。
Facebook Lite 大小不超過 1MB,砍掉了Facebook移動端耗流量的視頻和地理位置服務功能,保留了新聞訂閱、狀態更新、照片、通知等基本功能。同時,Facebook Lite針對2G網絡環境進行了優化,甚至在信號很差的時候也能正常使用,Messenger聊天功能被嵌入Facebook Lite中。
從2016年Facebook MAU的變化趨勢來看,Facebook Lite的成功迅速得到了驗證。
【ps. Facebook也不是唯一一家針對發展中國家開發省流量的精簡版本app的公司,Google也針對發展中國家用戶開發了精簡版本Youtube——Youtube go,雖然我們大多數人還是看不了,你懂的。】
所以在移動社交領域,Facebook與其在Snapchat的優勢戰場針尖對麥芒,不如揚長避短,集中更多資源發展主要產品群和Facebook Lite.
3. 布局“問號產品”
既然Facebook能針對Snapchat的缺點制定戰略,那么Facebook的缺點也必將能被其他對手利用。
身處在瞬息萬變的科技行業,如果停滯不前,必將被下一代技術顛覆。
正如Kevin Kelly所說:
“僅就互聯網而言,現在什么都還沒發生,互聯網仍然處在開端的開端。如果我們能夠乘坐時光機前往30年以后,再從那時的視角來回顧現在,我們就會意識到,在2050年大部分運轉人類生活的偉大產品,在2016年以前都還沒被發明出來,沒準那時互聯網已經有了別的名字了。”
——Kevin Kelly
Facebook如何避免自己的缺點被他人利用,減少被顛覆的風險?
那就是大量布局“問號產品”。
學過管理學的都知道,著名的BCG Matrix(波士頓矩陣)通過兩個維度分析企業所有產品:
Market growth(市場增長)
Relative market share(相對市場占有率)
通過這兩個維度,將多元化經營的企業所有產品分成四種類型:
Question Marks(問號產品)——高市場增長,低相對市場占有率。
Stars(明星產品)——高市場增長,高相對市場占有率。
Dogs(瘦狗產品)——低市場增長,低相對市場占有率。
Cash Cows(現金牛產品)——低市場增長,高相對市場占有率。
事實上,互聯網時代用“相對用戶占有率”代替“相對市場占有率”更有說服力:一是因為BCG Matrix發明當時條件所限,難以統計用戶數,現在已解決;二是因為BCG Matrix一大缺點是默認所有業務是獨立的,用“相對用戶占有率”能有效解決此問題。
所以我們得到互聯網時代改編版的BCG Matrix:
比如我們之前提到的“失敗三兄弟”,就屬于“瘦狗產品”,Facebook Lite屬于“明星產品”,Facebook主app屬于“現金牛產品”。
那什么是Facebook大量布局的“問號產品”呢?
上篇文章我們提到了Facebook 10年戰略:
“Over the next 10 years, we're going to continue to invest in these platforms and technologies that will give more people a voice and make sharing even more immersive.”
“在接下來的10年里,我們將繼續投資那些能讓更多人分享信息的平臺和技術,使人們的溝通更加身臨其境。”
——Mark Zuckerberg
Facebook是如何“投資那些能讓更多人分享信息的平臺和技術呢”?
我們身處網絡基礎條件極其發達的中國,可能不知道一項數據:全球仍有超過40億人沒有連接網絡。
如何讓全世界更多人建立連接呢?
Facebook做出很多大膽的嘗試。
比如2014 年 3 月,Facebook 宣布了 Connectivity Lab 的成立,計劃在全球范圍內推廣廉價的網絡接入方案,并進一步提高網速。
太陽能無人機Aquila是 Facebook Connectivity Lab 多年來的智慧結晶,計劃為世界更多人提供廉價的網絡接入。
Aquila在2016年Arizona沙漠中的測試場試飛,本次測試是 Aquila 第一架原型機的首次測試,未裝載太陽能電池板,預期在約 655 米的低空進行 30 分鐘的測試飛行,為自動飛行采集數據。令人欣喜的是,Aquila 最終超額完成任務,飛行了 96 分鐘。
另一方面,Facebook是如何“使人們的溝通更加身臨其境”呢?
比如2014年Facebook斥資20億美元收購VR創業公司Oculus,Zuckerberg 在內部郵件中解釋了收購Oculus的原因:
“這確實是一種全新的通信平臺。通過身臨其境的感覺,你可以與人們分享生活中的空間與體驗,而且不僅僅局限于與好友在線分享,還可以分享整個體驗與感覺。”
——Mark Zuckerberg
【ps. 我在另外一篇文章《Facebook、Google和微軟都在用VR下著一盤什么大棋?》更詳細講述了VR,感興趣可以看。】
再比如基于深度學習技術的文字理解引擎DeepText,可以非常精確地理解文字的上下文情境,可支持超過20種語言,每秒鐘可以理解7000條post,幫助過濾垃圾信息。
以上這些都屬于Facebook所布局的“問號產品”:預期強市場增長,但是現在相對用戶占有率低。
事實上布局“問號產品”的最終目的是讓企業平衡自己的投資組合,規避只有“現金牛產品”的風險:現金牛產品會走下坡路,明星產品會成為現金牛產品,有市場潛力的問題產品早晚也會成為明星產品。
總結
通過最近兩篇文章分析,你應該理解Facebook 3年、5年和10年戰略基本思路,以及看似復雜、眾多的業務板塊是如何取舍來支撐戰略的。
到這里Facebook基本寫完了,回想一下Facebook是一家讓我感到非常尊敬的企業,Zuckerberg不只是在思考如何讓更多人連接,而且是建立更好的連接。仔細思考一下國內某些產品,感覺“建立更好的連接”這一點真的很重要。
Zuckerberg今年2月17日在其個人Facebook主頁上發布了一篇長文《Building Global Community》,詳細討論了五點:
build supportive communities
build a safe community
build an informed community
build a civically-engaged community
build an inclusive community
很有意思,感興趣可以翻墻去看。
想想別人思考問題的格局,總會覺得自己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微信公眾號:小丹尼
更多專業報道,請點擊下載“界面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