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華為內部論壇上,一則關于《為什么阿里出現了"釘釘",我們沒有?》的帖子引起熱議。
圍繞該主題,一大批的華為員工在論壇上探討了華為產品設計、創新氛圍,以及大企業內部創業問題。就如大家所熟知的,在大公司內部創業相對比外面容易,但是局限也多,一有小成功,人人都要來分杯羹,一遇挫折就被撇在一旁。
在大公司內部創業可謂步步驚心,招招刺激。那為何阿里釘釘能夠在阿里巴巴這家大公司中存活下來,并且成為了企業服務市場的一匹黑馬,這背后的原因究竟何在?大企業內部創業成敗關鍵需要哪些?
始終保持獨立性
在互聯網大公司創業的艱難性很多人難以理解,因為它需要面臨的是更多的規則和挑戰。甚至連微信之父張小龍都曾這樣抱怨過:別人覺得微信成功是靠騰訊,不知道微信在內部差點被QQ干掉。
作為在阿里內部孵化的創業項目,釘釘并沒有受到大公司的各種條條框框限制。這其中很大一個原因就是釘釘這個產品是獨立于阿里之外開發而成,甚至連辦公地點都從阿里園區搬到了淘寶最初起家的湖畔家園。
看似創業團隊駐扎于一個距離阿里巴巴西溪園區幾十分鐘車程的房子里,卻換取了一個內部創業項目獨立空間,也正是在這個相對私密的環境里,他們躲過了大公司的內部競爭,避免了KPI文化,也躲過了,躲過了太多的猜忌和質疑。如果沒有這個相對寬松獨立的發展環境,恐怕釘釘早已和來往走向了相同的道路。
微信的成功同樣印證了這一點。張小龍的微信團隊堅持待在廣州,而不去同在廣東更為發達的深圳騰訊總部。甚至晉升為騰訊公司SVP之后也極為低調。張小龍在一次小范圍對外溝通中表示,微信創業團隊極為重視保持團隊的氛圍不被侵蝕和騷擾。
領導層的支持
企業內部創業的面臨的另一大問題就是是否能夠受到領導層的支持,遙想網易云音樂上線之初,平常低調的丁磊親自站臺,以一個“網紅CEO”的角色出現在網易云音樂上。時至今日,丁磊還在云音樂上異常活躍,以至于網易員工都說:“去找老板前,先看看他最近在聽什么歌,心情怎么樣。”
這種情況同樣也發生在阿里,內部創業領導層都給予極大的關注。比如對釘釘,馬云等一眾阿里高管一直盡量維護和保持釘釘業務的獨立性,除了給予足夠的人力和預算充分支持外,馬云還二話不說的把號稱“阿里創業圣地”的湖畔花園借給了釘釘團隊,讓釘釘擁有一個獨立自主的空間。更重要的是,關于釘釘的短期盈利問題,阿里集團內部從來沒有施加壓力,這對一家大企業內部創業公司來說簡直是開天窗的事情。
釘釘也是夠爭氣,最明顯的效果就是在2015年底就獲得了百萬用戶規模,截止2016年8月31日,阿里釘釘宣布獲得了240萬企業組織,并且每月還仍保持著20萬家左右的增長速度。成為增長最快的企業服務軟件。
類似的事情還發生在阿里云身上, 2012年,王堅被任命阿里CTO,但在當時的阿里內部論壇上,更多的聲音是質疑:阿里云一事無成,憑什么王堅還升任CTO?面對這些質疑,馬云在這些帖子下面一條條認真地回復:“請相信博士(王堅),給他一點時間。”而如今,阿里云已經成為最具影響力的云計算之一,這背后和馬云等高管的支持十分不開的。
寬容的企業文化
在傳統企業內部創業,羈絆無疑太多,就像華為員工在帖子內部說的,在高壓KPI的制度下,企業員工想的更多的是如何完成績效考核,如何保證自己地位,沒有寬松的企業文化之下,若一意孤行,懲罰也隨之而至。
相對于傳統公司,阿里有著寬容的文化基因。例如所有的阿里員工,無論職位高低,都能在阿里的內部交流平臺——”阿里味兒“上發出各種聲音,考核標準、產品問題這些討論在“阿里味上”數不勝數,更重要的是對于內網上的討論是嚴禁打擊報復的。
對批評意見的開放態度,伴隨的是公司的層級扁平化。阿里巴巴的新員工入職第一天首先要做的事是給自己取一個“花名”,員工間都以花名相稱,即使高管層也不例外,上下級的等級觀念被降到最低。
阿里釘釘能走到今天,與阿里寬松的企業文化是分不開的。也正是在開放包容的空間內,才有足夠的創新空間。
向死而生的執念
大企業內部創業資源、客戶方面無疑擁有先天優勢,但也有一大重病,那就是太過于安逸。以騰訊微博為例,其定位一直都是追趕者,在騰訊內部騰訊微博更像是一個部門級產品,產品團隊完全隨波逐流,而最終在2014年,騰訊也不得不承認微博的失敗。
釘釘有今天的成果更多的還是其有著一顆“向死而生all in的執念”。釘釘的團隊脫胎于失敗過一次的來往團隊,在當時的阿里CEO陸兆禧“御駕親征”卻最終換來一個慘敗的結果,原來的來往團隊產品經理無招在痛定思痛之后才最終做出來的。
釘釘創始人無招曾多次表示:“我們已經死過一回了,沒什么可怕的”。也正是靠著這股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精神,釘釘在創業初期沒有完全沒有了后顧之憂,只能往前走。
瘋狂的激情
360也一直在鼓勵內部創業,除了給予優勢資源外,周鴻祎有一點講得特別對,那就是關于創業的核心目的,周鴻祎稱員工創業的目的不僅是要賺錢,更多的是能否實現自我價值和成就。
釘釘團隊在阿里巴巴還被稱為“釘釘瘋人院”,無招早在阿里巴巴就被人稱作“瘋子”,現在作為”瘋人院“的”院長“,無招玩得更瘋,釘釘現在招人的標準之一就是“夠不夠瘋狂”,據說100面試最終就2個能進入團隊。
成立有兩年多的釘釘,其團隊成員一直保持在180人左右。無招說,釘釘招人特別困難,他們要招的人,是能夠高度認同釘釘,即使在明知沒有很大物質回報的前提下,依然能長久保持激情的人。
當然,釘釘能夠走到今天,并非一路坦途,也是經過了無數條血路拼殺出來的。作為一家創業型公司,釘釘員工是始終保持狼性的狀態和緊繃的戰斗文化,據了解,在過去的兩年多時間里,釘釘的員工基本是堅持每天早上9點開始上班,直到晚上11、12點離開,這是非常不容易的。
總結:
華為內部論壇這個《為什么阿里出現了"釘釘",而我們華為沒有?》帖子的討論,看似是一場針對產品的探討,背后更暴露出的是大企業內部創業的艱難性。
為什么阿里會有釘釘?而華為沒有?從上面我們能夠看出,在大企業創業,需要良好的創業氛圍、包容企業文化以及領導層的支持能讓創業團隊一直保持獨立性,還需要一支經歷過生死、敢拼敢闖的創業團隊,可以說正是這些因素的匯聚,大企業創業才有可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