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在我看來新浪微博似乎已經跋涉過那段被唱衰的歲月,談及今日態勢,我愿意用一個詞——復興之路。
看看最新的財報數據,月活躍用戶2.61億,日活躍用戶達到1.2億,兩者均創下上市以來最大單季增幅。商業化方面的總營收7.77億元,盈利1.05億元,同比增長529%,大幅超出華爾街平均預期的5090萬人民幣,并連續6個季度盈利。
這些數字呈現在眼前,第一感覺是“漂亮”,而我想強調的是財報給我的三點啟示。
啟示一:高速增長與商業價值的內在聯系
將今天的微博定義為一家成熟互聯網公司并不為過,然而從財報中的數據來看似乎微博仍處于自己的青春期,“教科書般”地衡量現階段微博是增量抑或存量階段恐怕并不適用。
在全球市場,我想做一個預測:或許在今年第三季度末微博的MAU將超越曾經的“鼻祖”。目前Twitter月平均活躍用戶為3.10億,較上年同期僅僅增長3%;反觀微博目前月活2.61億,已經連續兩年保持每個季度30%以上的增幅,即便對比Facebook的用戶增速也不落下風。
放眼國內社交市場,數據服務公司Quest Mobile的《2016春季APP實力榜》數據很具代表性,今年3月微博月度活躍用戶同比增長54.9%,在移動社交應用中增速最快,高于微信的34.2%和QQ的7.6%。
坊間有一套公式是,公司商業價值=變現能力×生命周期。對于互聯網公司來說,用戶的穩定增長是一個產品甚至該公司生命周期長短的重要參考。拋開現金流這一因素,假如沒有高速增長的勢頭,其價值勢必就會大打折扣。
所以我們看到,投資人對發展速度的喜好已然深入骨髓,反應也相當迅速。受第一季度用戶增長停滯的影響,Twitter股價在盤后交易中一度大跌10%以上。反觀微博在上個月,市值一度穩定在50億美金左右,不久前投資公司T.H.Capital的投資研究報告中,維持微博股票“買入”評級,并將目標股價從21美元調高至25美元。
活躍用戶的快速增長、超出預期的營收和持續盈利,無疑是一份令公司和投資人都滿意的成績。在我眼里,微博的市場價值依然是被低估的,持續的用戶高速增長是做出如上判斷的基礎,當微博活躍用戶體量超越Twitter之時,再看看微博在華爾街的表現幾何,想來會是另一番景象。
啟示二:學會緊握用戶時間的“圣杯”
與其說這是啟示二,不如說這是對啟示一中高速增長的理解,即對用戶使用時間的有效搶占。
先把時間軸回溯到2013年初,彼時恰逢微信的崛起,曹國偉曾公開稱微博受到了如微信等社交平臺競爭的影響,用戶使用時長有所下降,將會加強在移動方面的努力,讓用戶粘性更高。
到了2016年,CNNIC最新的報告指出23.4%的用戶每天對微博的使用時長在1小時以上,日均使用時長在半小時以上的用戶占45.1%。無獨有偶,Quest Mobile的報告也顯示,微博人均使用時長增長明顯,安卓端月人均使用時長增長34.7%,iOS端增長 26.3%。
再看Facebook,用戶每天花費的時間平均達到了50分鐘。根據ComScore的最新數據顯示,用戶每天在LinkedIn上花費的時間2分鐘,而Twitter只有1分鐘。盡管與國內數據公司所公布的統計維度不盡相同,但從社交產品的角度足以詮釋現階段微博用戶使用時長的持久和增長。
我覺得不能武斷的認為這是用戶回流使用微博,更愿意理解為用戶更傾向選擇微博的社交媒體服務,這其中有兩層邏輯。
首先,微博仍是公眾討論熱點的第一平臺,在傳播速度和傳播深度上,微博都比傳統的新聞媒體有天然的優勢,各類重大新聞事件的首發源頭一般都是微博。從2014年起,馬航事件、冰桶挑戰、文章周一見再到今年4月的和頤酒店事件、霍金開微博,均是發源發酵于微博上的大事件。這是微博用“傳統”的先天優勢賦予移動互聯網時代“非傳統”的傳播價值,實則就是做了自己該做的。
其次,微博抓住了用戶興趣信息獲取的G點,自身的定位也表現出從實時信息網絡向社交興趣網絡的轉變。近年來的垂直化、下沉式戰略推進以及多媒體產品的應用,作為一款國民級App變得更豐富立體。CNNIC研究報告指出,微博已成為用戶興趣信息獲取首選平臺,有59.6%的用戶關注感興趣的人,57.9%的用戶在微博上看視頻或聽音樂,順勢拉動了微博多媒體內容消費,對應的財報數據中視頻日播放量同比增長了489%,達到4.7億,包括@人民日報和@OPPO在內的媒體和企業官微已開始使用微博直播產品。
說產品連接用戶,關鍵在于實現連接的落地,微博選擇的切入點核心是興趣,通過興趣驅使用戶主觀使用。這與發揮傳統優勢帶來的效果不同,包括Facebook和Twitter在內的社交網站也都紛紛舉起興趣驅動的旗幟。倘若在腦海中勾勒微博信息流的構成,這會是一條流域輻射范圍寬廣的河流,干流與支流頻頻交匯。
啟示三:阿里是好干爹,但并非全部
坦白地說,一旦你覺得自己傍上了大款而不思進取,那么未來你終將一無所有。難怪當輿論把阿里干爹這個名詞加到微博頭上后,微博獨立造血的能力普遍被質疑。
當年阿里巴巴5.86億美金投資占股18%,根據協議阿里要給微博在3年帶來大約3.8億美元的營收,轉瞬這筆投資已經到期,關于微博營收壓力山大的說法從去年底便不絕于耳,有預測認為微博持續盈利將隨著投資結束戛然而止。
然而事實是走低的預測都沒有出現,微博收入同比不降反升,營收盈利均超過華爾街分析師預期,連續6個季度盈利,尤其是非阿里的廣告收入同比增長106%,這是非阿里收入連續三個季度高速增長。
我試著換一個角度去詮釋非阿里廣告收入的增長——微博可以給阿里導流,但不代表只能做阿里的流量入口。
第一,社交媒體最核心的價值無疑是企業、品牌以及用戶個人之間的關系,這是無形的社交資產,平臺上任何有亮點的話題和內容都有可能被大范圍傳播,在傳播的同時也有彼此之間的帶動和影響,關系既是社交平臺核心的競爭力也是電商巨頭紛紛牽手社交平臺的初衷。這就意味著,拋開純粹的電商購買廣告外,無論是電商還是社交平臺方,最后的聚焦點仍然還是在品牌和用戶的社交關系積累上。
第二,微博廣告平臺也在不斷更新提升營銷服務能力。繼去年推出新的廣告平臺外,上線了視頻廣告和九宮格應用廣告,成績在本次財報中也得到凸顯,中小企業在一季度的廣告收入同比增長了147%,中小企業和自助廣告客戶數量達到83萬,比上季度提升25%。
總之,阿里無疑帶來了可觀的營收,但阿里絕非全部。而未來支撐起微博營收還得靠自身對廣告主們講好故事。
結語:一份財報,三點啟示,微博正走在一條復興之路上。當然,包括微博在內的任何產品未來必然將面臨其用戶增長天花板的宿命;用戶使用時長則持續面臨競品分流的可能;營收時刻考驗自身造血功能的提升。但總歸對應的還是那句改編后的西諺:讓市場的歸市場,用戶的歸用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