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圖片社交APP in剛上線,有人在知乎上問,”愛圖購為什么會推出in?”
in聯合創始人黑羽跑上去回答:愛圖購被授予“2013阿里十大金牌合作商”后,很多品牌商看中愛圖購龐大女性用戶群,想要傳播品牌,但引流模式無法滿足,怎么破?因為女生喜歡圖片,就嘗試了instagram式的傳播和標簽玩法,還借鑒了sWagg、品酷、nice、show等產品,in由此而來。
所以說,in曾只是電商導購平臺愛圖購的一個內部孵化項目,目的“單純”,但正如黑羽所說,“隨著用戶的爆發式增長,想法不斷深化。”
根據其官方數據,in自2014年6月上線,一周內用戶達到1萬,1個月突破100萬,半年后用戶數達到1200萬,打破Instagram初期9個月獲取700萬用戶的記錄;而后的2015年,4月份用戶數達到3200萬,11月達到5600萬;如今app store上,in在內容提要一欄公布用戶數已達到7000萬。
但在in創始人清水看來,這卻并非“一夜百萬”的爆品模式,in在App store排行榜的排名從未靠前,(創業邦發稿當日,in在App store免費排行榜排名138),但in一直以日均10萬用戶的增長速度,并依賴社交關系網的拓展加速度發展著。
不是修圖工具,而是社交軟件
in上面,80%以上的用戶是90后,其中16~20歲用戶占到41%,這是一個愛美、愛分享的群體,活在“娛樂至死”的年代。對于他們來說,in的貼紙、大頭、標簽、自定義文字、濾鏡、多圖等功能,讓圖片會“說話”,生活更有逼格。這也是in的產品邏輯:讓圖片更有意思,以時間軸方式記錄生活,有了自我存在才會產生分享行為。
“關鍵是,in不是靠諸如約會等特殊需求來激發用戶使用。記錄生活,才能存在于更長的周期里,陪伴用戶的時間也更長。“清水告訴創業邦。
in創始人清水
但對于in來說,圍繞這一定位,其也在經歷一個從“小女生用的instagram”向所有人記錄生活,用圖片社交平臺轉變的過程。
在創業邦看來,in在這一轉變過程中主要做了兩件事。
第一, 圖片式社交,圖片要有意思,但重點是告訴用戶,這不是修圖工具,而是社交軟件。
In目前共迭代兩大版本,初期的in主要抓住了其擅長的女性群體心理,比如做貼紙,4:3比例拍照、標簽等,核心詞是“萌”。
去年6月,in迭代2.0版本,核心注重圖片本身對于情緒的表達,將情感和信息加以融合,推動照片的多級傳播。“我的生活in記”概念提出,用時間軸記錄用戶的生活狀態,并且增加了更多濾鏡、卡片式閱讀等,這些讓in的社交互動提升了50%以上。
隨后,in在2.1版本中推出“玩字”和多重疊加濾鏡,升級貼紙商城,不停為用戶帶來新東西。比如in最近一次更新版本,是在2月3日,配合即將到來的春節,增加了照片打印、自拍時in自動加上最適合的貼紙、貼紙組合等功能,而在社交層面,加入了訪客記錄功能。
“所有產品都是從用戶需求出發,但要把握核心需求,對于in來說,我們不是修圖工具,而是社交軟件,所以我們不會開發把眼睛P大腿拉長的功能,而是從社交角度出發,激發用戶生成圖片,并基于圖片進行社交。“清水告訴創業邦。
第二, 圈子式社交,用“熱門話題“的方式尋找相同興趣的人,建立圈子,再從核心用戶群體向周邊傳遞。
去年年底,in推出了男生版本,不僅界面更符合男性用戶氣質,功能上主打“此刻“和”身邊“,強調實時社交,比如你可以發現與你同時在線的in用戶,而身邊的in記精選自帶坐標,點擊地點便可進入地點話題頁面。
而在女生版本里,還有美男頻道,實現男生和女生之間的交流。清水認為,其實90后男生和女生的差異沒有想象中那么大,比如90后男生更注重時尚,愛拍照和分享。
目前,in平臺上男生用戶比例從2%增至8%,還有一個有趣的數據是,男生的瀏覽時間是女性的4倍。
而從社交的角度,加入男生,in才可以稱為真正圖片社交平臺,但如何留住用戶在in上社交,而非將其當做修圖工具,in還有其他的玩法。
比如圈子,從特殊用戶群體開始延伸。“社交不是設計一個功能就可以社交,更多是說天時地利人和,有很好的切入點。In上面要沉淀的是用戶,慢慢建立關系,當一個圈子的密度很高,互動就會非常強。”清水告訴創業邦。
黑羽日前曾透露,in已經是中國最大的攝影師平臺,許多攝影師在in上面發布攝影作品,普通用戶在可以在上面約片子。“現在業內的獨立攝影師,尤其是拍女孩子人像的,基本上都知道in。而且他們的圈子關系基本上都在in積累起來了,很多攝影師在里面發自己的作品,然后女孩子和他們約片,付錢。”黑羽說。
而從一個圈子向多邊去延伸,必然要打破圈子的邊界,吸引更多的”興趣“進來,in的做法是做熱門話題,形成討論。比如品牌、明星、逗比、美食、旅行等等,將生活中的種種進行分類,用戶不僅可以搜話題,也可以搜用戶和標簽,最終形成基于興趣等的討論,塑造一種生活場景。
In的商業化“基因與變異”
最近,in聯合創始人黑羽談及“in產品經理養成記”,在in團隊內部,他設置了一個300分模型,從產品經理角度,他認為一個好的產品經理,是從做“事”到懂“理”,繼而做“人”的進階之路,但其中提及的有意思的一點是,產品如何考慮商業化的部分,其邏輯是“平臺之間直接如何做好各自邊界的區分,如何讓各自的核心價值清晰,通過不同的業務模型服務同一個用戶角色,塑造生活場景,進行流暢銜接?這是王道。”
據黑羽介紹,“影視行業去年就不斷跟我們結合,就是我們根本沒想到的。因為我們之前想到是和品牌、旅游業結合,還有餐飲業,因為拍照比較多,但平臺建立起來,我們發現越來越多,各種各樣的角色。甚至還包括一些周邊長尾O2O行業,都和in結合起來了。”
對于in來說,這像是一種基因變異。
畢竟作為從愛圖購孵化的圖片社交app,其商業化基因在于基于用戶的圖片社交,同品牌商合作,幫助其建立品牌影響力。Instagram的成績已經驗證這是不錯的商業模式。
對于in來說,目前,歐萊雅集團已經與其獨家合作,將其確定為唯一的中國圖片社交戰略合作伙伴。具體合作形式是,歐萊雅旗下所有線下柜臺會有in品牌展出,鼓勵其用戶在平臺上分享體驗,而歐萊雅也會提供試用裝展示給in的用戶。
至于在影視行業,in的合作模式也尚未商業化。比如類似《我是歌手》在in平臺上的推廣,比如《奔跑吧兄弟》等綜藝節目使用in的貼紙,并在節目中宣傳in品牌,比如芒果授權的芒果表情,比如《捉妖記》、《小王子》等授權的貼紙,雙方更多是資源互換,in至于他們是渠道,而這些大熱的綜藝節目,至于in也是極好的推廣機會。
但清水透露,in并不急于商業化,“我們計劃從跟頂級品牌商合作做一些show case開始,進行一些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