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寶作為阿里系的親兒子,登上了春晚。微博作為阿里系的干兒子,日漸式微。以2010年時微博的盛況,沒有人能想到6年后的狀況,微博本是最好的品牌曝光的渠道,公開,自由,隨性,但是卻沒有擔當起阿里系與全國觀眾的互動重任。
一方面我們知道微博的滲透率在二線城市之后一直不高,即使經過幾年的高速發展,也無法普遍滲入人群。當微信已經成為城鄉居民共同的選擇時,微博在中小城市中的使用率完全可以用我們自身的經驗來感知,幾乎沒人在用嘛,即使微博隨著各種安卓手機預裝進入系統。
同時,有數據表示,微博的使用人群中,25歲以下的用戶占比達到63%,這個年齡段群體的購買力并不強。微博透露除夕當天的日活為1.34億,我們可以將這個數字解讀為微博的有效用戶,因為但凡能想起微博的人,可能都會在除夕這天刷一下,而但凡在除夕想不起微博的人,平時也不會特別重視微博。
微博總量并不大的活躍用戶中,加上如此這般的用戶結構,讓人對微博能承載的商業價值非常冷靜。另外的力證就是盡管微博公布的數據尚可,但是各種媒體已然不再報道微博的紅包數據。
再看微博的產品設計,你覺得還有救么?
發現里用戶的視野被填滿,還有點擊沖動嗎?
那么支付寶是那個扛把子的少年嗎?首先要從淘寶講起。淘寶自誕生,就一直沒有停下滲透的腳步,從一線到n線城市,不斷進入到更多的家庭,為他們帶去真正的實惠(商品的豐富和廉價)。如果說微信解決了精神交流的問題,那么可以說淘寶解決了物質交流的問題。在二線城市以外,淘寶為廣大的各種用戶帶去了海量的商品,讓每一種生活需求都可以由快遞而解決。伴隨著淘寶的成長,支付寶作為淘寶的唯一的能控制交易風險的支付工具,也在逐步成長為國民應用。
不過阿里系推廣支付寶的策略經常被人揶揄土豪作風,老板意志,為了建立社交關系鏈,更是一擲千金,直接以現金打賞模式推廣。阿里愿意花費耐心去理解用戶心理的動力越發不足,于是各種宣傳推廣帶來的必然是一種逆向選擇出來的用戶。
何謂逆向選擇?比如電信詐騙電話打給所有人的話數其實都是一樣的,甚至使用電腦語音,他們為何不做的更加容易被接聽者相信一些呢?是因為只有在第一步可能相信這些粗劣的話數的人,才可能最終被騙到。但凡需要更多難度才能騙到的人群,能力之高已足夠對后續的步驟產生抵抗,而浪費了騙子們的時間。人為設置一個低水準的謊言,只去引誘那些能引誘到的人群,能節省大量的成本,可以快速打遍全國的電話本,過網篩查一遍。
釣個魚
倒不是這些電信詐騙者特別聰明,人為設計出來這樣一套標準體系,很多情況下,他們要么是根據自己的標準來定要求,限于水平,說不定還認為那套話數做的天衣無縫;要么是他們通過經驗和數據的積累,發現多投入也沒什么用,索性就一直這樣做吧。
主動選擇是知道自己要去對誰推廣,在不同的魚群撒下不同的網;而逆向選擇是自己有張效果未知的網,撈到什么魚都可。前者是主動增加概率,后者是試錯法。
阿里對外展示的形象就是這樣的隨意,沒有明確的指向,只好在反向選擇中去吸引那批對小額金錢回報感興趣的用戶了。用戶究竟在想什么?管你想什么?KPI來了,就只有試錯了。
我身邊有人集齊了五福,獲得了270多元的獎金,即使數百位朋友中僅有一位,于我而言仍然可以證明阿里的確是真金白銀花出去了接近3億,沒有存心要騙,也沒有存心要帶去各種失落感。
還是有幸運的人,可能是比較漂亮的緣故
但是的確有更多的朋友在除夕當天彌漫著巨大的不信任感,說什么集齊五福之后就變成了一個超級福,只有集齊5個超級福才能分享紅包;或者說上億的紅包自己都分不到,究竟是誰拿到了?還有,春晚開始播放之后,你再加滿10個好友,卻也沒法得到那最初的三個福,這有邏輯可言么?
于是,本來是土豪發錢,變成了土豪分配不均。支付寶作為話題雖然被談論起來了,卻是各種負面的消息。
況且支付寶在除夕前加好友的行為給用戶帶來一種精神上的輕微壓力,平時都不加好友,為何偏偏在此時?加好友僅僅是為了集福,并沒有明顯的利他行為,雖然兩人互加為朋友,有利于雙方完成10個好友的目標,但是這個行為的指向是一種純粹的利益獲得,背后沒有半點利他行為或者精神號召作為支撐,用戶的行為非常直接而純粹地被解讀,精神上的哪怕一點慰藉和臺階都沒有。
試想下,如果加一個好友,阿里就捐出去一元投入到某個教育或者醫療的公益基金,是不是讓大家就有了更多的動力呢?或者,加若干好友之后,不特定的某位好友就能得到數額未知的紅包,也讓加好友這個行為體現出更為豐富的內涵和趣味。
既然做運營的人只能去試錯了,那咱做產品的能不能用點心?
再從支付寶移動端的產品的設計上來看,支付寶放棄了著重強調錢包和金融超市的設計,但是卻把阿里系幾乎所有的商業全部納入其中,形成了一個首頁有30多個入口的應用,讓許多用戶感到頭疼,對產品主要功能的理解有嚴重誤解的可能。
這是在做什么?阿里產品的展銷會?
主要的功能我們羅列下:小額付款,大額轉賬,理財產品超市,消費卡券,以及一些日常消費(手機,電影票,彩票等)。
我們說主要功能,就應該堅持展示出主要功能的自信。它們應該是一個應用的核心價值,一切的設計都要圍繞這些核心價值去實踐。有時需要把一些并不常用的功能完全隱去,有所為有所不為才是好產品。
如果支付寶能用最高的效率解決這些主要問題,那么支付寶就能夠形成自發的用戶間推廣。沖著這個目標,就應該讓用戶產生明確的思維關聯,在這些主要功能指向的行為即將發生時,立即喚醒支付寶這個品牌。
以此為標準,我們能想到許多細節,比如說:
小額付款通過手勢密碼即可
轉賬能做到像招商銀行一樣的立即到賬
提供安全卻又能贏得最高收益的理財建議
對發放消費卡券背后的商家能有更詳細的介紹
以及對于日常消費行為做更好的歸類和導航等等
都是支付寶應該做卻沒有做好的事情。
不過絕大多數互聯網公司的老板們都對產品的細節不感興趣,許多習慣于做投資和講一些宏觀概念的人,心飛在天上,總認為產品細節是枝節,但是遇到張小龍這樣的大神,卻又膜拜的很。這個趨勢正在年輕化,以至于幾乎沒有任何產品經驗的人,動輒就要以宏觀經濟加上金融戰略來幻想各種未來的互聯網神器。
恰是因為這種漫不經心,支付寶雖然依靠淘寶的紅利快速發展起來,但是脫離淘寶的獨立推廣之路卻明顯艱難。對于產品本身的思考總是欠缺了一些,于是對于未來的發展也經常是迷茫的。這不,竭力要進入社交領域,就不那么順利了。
等等,支付寶為何要做社交?要理解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思考,沒有社交的支付寶究竟是什么?
沒有社交,它將僅僅是一個錢包,相當于一張銀行卡,只是這張卡是被阿里系的網上交易市場排在第一位而已。這張卡對比其他的電子錢包類的產品,縱然有更多的金融超市的意味,但是并不存在殺手锏功能,相反,還有著不少弱點,即使在電商領域內的地位也遠非堅固。
先對比招行
試想,如果有一天招商銀行的信用卡為退貨和交易欺詐提供足夠高的保險的話,是不是可以想象更多的支付行為可能轉移至招行信用卡?而且招行完全可以免掉交易的手續費,因為他家可以完全用信用卡本身提供的小額貸款功能達到盈利。
招行手機客戶端的簡潔設計
招行手機客戶端用心的設計以及對于金融超市功能的強調,讓人看到了下一個互聯網巨頭的影子。
再對比微信
假設微信支付的下一步使用場景。如果微信通過發送信息的對象和頻率,以及朋友圈交互的內容等信息計算出一種類似芝麻信用的評估分數,對交易雙方的身份真實度、歷史風險做出展示和評價,我們是不是可以想象到除了阿里系的電商外,完全有可能有一種經過社交關系約束的電商市場出現,極有可能交易的雙方都去使用這種新型電商平臺從而隨之使用微信支付?
事實上以微信朋友圈為依托的口袋購物系的電商已經在這樣做了,甚至融合京東的評價數據和微信的朋友關系的購物圈已經開放使用,只是沒有推廣罷了。
京東購物圈在微信的入口
從某種意義上講,支付寶的地位是不進則退。
支付寶如果不能形成更高的壁壘和更高的粘性,完全可能跌落第一梯隊。面對銀行巨頭踏實用心的支付產品,面對一騎絕塵的社交應用,支付寶這次打出的牌是社交。
馬云做點什么,都有人說他在下一盤很大的棋。這次的春晚他又在下棋么?馬云哪里有棋可下?社交恰恰是馬云的無奈之處,社交關系是互聯網最好的載體,而阿里就是沒有。轟轟烈烈的來往,已然搜索不到,竟變成了一個類似于snapchat一般的閱后即焚的工具,稀疏的用戶看不到半點阿里出品的影子。
但是,在這里我并非要批評支付寶做社交,而恰恰是鼓勵。
社交值得去做,這是一個基本的判斷。雖然支付寶打仗的章法和節奏有問題,但是進攻社交的方向并沒有錯。各種分析文章一再阿里不需要社交,或者說阿里做不好社交,或者說微信如此強大,其他家的社交產品怎么可能突圍等等。我倒是要說,如果連阿里也做不起來社交,只有微信一家社交領域內的國民應用,那才是悲劇。如果阿里依靠巨大的財力都無法在社交上有所突破的話,其他的社交領域內的創業公司豈不是更沒有機會?
面對微信的壟斷,我們永遠需要說不。同樣,我還鼓勵京東和微信的融合,打破阿里在電商領域的絕對地位。
那么,支付寶為什么要做社交?我們來回答這個問題。
支付寶通過淘寶交易擔保、余額寶收益、線下支付補貼、投資支付場景類的企業(快的打車等)、以及全民運動式的廣告(類似春晚這般)來推廣,唯獨最后一種營銷活動涉及到互聯網最為關鍵的本質,也即互聯網的字面意思—相互間的網絡。我們假設國內有1000萬家企業和5億個人用戶使用支付寶,僅用于商家與個體間的交易,那么支付寶這個網絡的價值就是這兩個數字的乘積;然而如果網絡演變為相互間的,那么這個網絡的價值的數量級達到5.1億的階乘,一個天文數字。
這個網絡價值要放在整個阿里的商業體系中來看,也要結合著當前互聯網中的社交產品的環境和需求來看。
支付寶是在幫助淘寶做社交。這個是我的一個基本的判斷。
支付寶是要給任何一種交易,添加社會關系進去。從我們最初步的常識,比如熟人推薦的商品,我們會有興趣去查看;熟人留下的評論,我們會更相信,即使有不清楚的地方也可以直接去向他們去核實;熟人的購物需求,我們可以提供建議;與熟人可以更容易組成團購;熟人之間可以分享優惠的機會。
在微信這樣的熟人關系鏈上直接增加交易行為,是一件比較困難的事情。微商遭遇各種圍堵就是證明,在社交行為中,用戶追求一種情感上的認同和共鳴,而在交易中,用戶追求價格和品質的理性,以社交切入交易需要非常巧妙的設計,難度并不低,但是以交易為前提,增加社交關系,卻讓人降低了防備,用戶有現實的預期,從而管理好這種預期的水平。這是支付寶能夠做社交的一個基本的前提。
在微信朋友圈中發布一件自己代理的商品,越來越被用戶所拒絕。微信朋友圈現在充斥著的三種分享行為,在未來一段時間是會自動分類凈化的,甚至會有新的產品出現,來承載不同性質的內容。其一以個體間的生活見聞的分享為主,類似國外facebook的定位;其二有類似于Linkedin中職業和商業見解的分享;其三,也有類似于twitter和微博中對于公共輿論和娛樂新聞的分享。當然,在中國,職業和商業領域的分享也大量在朋友圈中發布,雖然這并非是最好的渠道,只是沒有其他更好的途徑,用戶們也就姑且先用著。
但是對于商品和消費的分享,在微信中其實就沒有那么受歡迎了,總覺得上一個朋友在發自拍,下一個朋友在賣東西這樣的感覺不好。我們在商言商,純粹些不好嗎?
事實上,有關商業、生活、消費這方面分享網絡其實并不存在,在國際和國內都不存在。不是說這個網絡不應該存在,只是尚未有一家成熟起來。
在國外倒是有替代的方法,我們以wish旗下的產品來看國際上社交電商的環境,他家選擇集成facebook的中的社交關系。Facebook的開放,為諸多其他公司帶來了巨大的社會化的便利,也因此讓facebook成為互聯網時代事實上的操作系統。
Facebook允許Home獲取用戶的好友列表
看到這個『朋友列表』,讓人不禁想起3Q大戰,以及微博和脈脈之間的糾結。都是新興公司對社交巨頭發起的挑戰,均以社交巨頭對于社交關系的依舊封閉為結局。這里涉及到社交網絡中數據歸屬權的問題,用戶自己的朋友列表自己是否可以操作,在我看來,這是用戶的基本權利。從這個角度來看,Facebook堪為國內互聯網公司遵守底線的典范。關于互聯網中用戶數據歸屬權的問題,以后我準備單獨拿出來寫篇文章來分析。
使用facebook登錄第三方應用,如果有必要,facebook可以為用戶提供朋友關系,完全能遷移到其他數字產品中去。用戶擁有這些數據的支配權,而一個照顧這些數據的管家是不可以私自占據這些數據的,這是一個基本的原則。恰恰因為騰訊系產品在這個問題上的不開放,我們需要旗幟鮮明地支持其他的巨頭去創造新的社交網絡,這也是本文的主旨之一。
在外界,我們并不清楚阿里對支付寶的定位是怎樣的,但是阿里系如此大手筆推廣支付寶社交化,我們就無法忽視支付寶的未來發展有上面的可能。或許最初的靶心并不是社交化的電商,但是最終一定會堅定地走向這條路。什么?引導用戶在支付寶上面去聊天?別鬧了,那不是重點,也沒有必要。
與朋友們的討論中,有朋友點出,阿里并非不想做社交化的電商,只是現在的廣告費賺到了手軟,沒法自己把自己的盈利模式給砍掉。我倒是以為,阿里即使把真實的社會關系加入到電商系統中,卻也不一定就真的對現有模式產生破壞。我們可以把阿里的商業模式簡化為對于商品和商家的排序,其本質是對于信息的控制,也就是說把利益綁定的商家推向用戶注意力的中心。而社交化的電商,則是通過信任關系把真實的信息展示給用戶,以及通過情感的因素,促成高效交易的達成。
以一個簡單的例子來看下實際的產品情況,我們觀察一家電商巨頭在商品評價功能上的表現。
隨便點開國內某巨頭電商的某個商品后,進去看到的評論
請告訴我這些內容有什么參考價值?
我一不知道這是誰寫的,二不知道他們究竟寫的是不是真的,三這些評論非常模糊,幾乎不包含任何具體的信息。你們都是誰呀,是機器人發出的評論嗎?
電商需要補充的方面有許多,所謂的巨頭已誕生又如何,真的把該做的都做好了么?社交有了巨無霸又如何,君不見2009年的微博也是一騎絕塵?
我們再次強調下幾個顯而易見的可能,還不包括其他的進階設計:
熟人推薦的商品,我們會有興趣去查看
熟人留下的評論,我們會更相信
熟人的購物需求,我們可以提供建議
與熟人可以更容易組成團購
熟人之間可以分享優惠的機會
手握巨額盈利,還有支付寶存的錢,不做社交做什么呢?方向正確,但是方法可以改進。怎么改進?能把上面的各條一一做好就可以了。
反正即使支付寶不做,或者做的不好,也會有創業公司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