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5日消息,據外電報道,中國互聯網巨頭騰訊控股在2011年發布了一款智能手機應用,讓用戶能夠相互發送免費短信。五年之后,微信在中國的數億用戶已能夠在好友間進行轉賬,購買商品,甚至是預約醫生。
微信服務的升級,反映出隨著智能手機用戶數量的不斷增長,原本簡單的即時通訊應用已成為他們在線活動的中心,在某些情況下也讓Facebook等社交媒體門戶相形見拙。
這種現象目前在亞洲最為顯著,但美國和其它市場正在極力追趕。打車應用Uber上月就宣布,將攜手Facebook的即時通訊應用Messenger,讓后者的用戶能夠使用打車服務。Alphabet旗下的谷歌正在開發一款嵌入了人工智能的新型聊天應用。此外,閱后即焚應用Snapchat正在吸納新聞內容。
風險投資公司GGV Capital合伙人詹妮·李(Jenny Lee)表示,“目前在硅谷討論最多、進行密切檢查的就是即時通訊技術。”
市場分析師表示,即時通訊應用是其它服務的理想樞紐,因為它們便于使用,且擁有龐大的用戶群體。除去自主開發的Messenger之外,Facebook還擁有擁有9億用戶、全球最大的即時通訊應用WhatsApp。Facebook表示,該公司正在密切的研究微信和其它應用,尋求創建出與微信類似的生態圈。但是對于Facebook和其它公司而言,想要復制出微信的成功絕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市場調研公司Activate的統計數據顯示,全球目前已有25億人擁有至少一個即時通訊應用賬戶。到2018年,Activate預計這一數量將會升至36億人,占據全球互聯網人口總數的90%。
在中國,大城市智能手機用戶幾乎都會使用微信。在職場上,人們如今經常會交換微信用戶名,而不是名片。
微信的崛起于中國中產階級數量的擴張緊密連接在一起。對許多的消費者而言,微信把他們引入了互聯網。微信和其它即時通訊應用起初取得的成功,源自于用戶希望避免短信支出。Activate的統計數據顯示,中國手機用戶的短信成本要比美國用戶高出26倍。不過微信很快便進入其它領域。在微信發布后不久,便加入了電話功能,準許用戶發送音頻信息。微信后來還推出了“漂流瓶”功能。2013年,微信推出了支付功能,以協助母公司騰訊對抗阿里巴巴集團旗下的支付寶。在綁定了支付服務后,微信開始整合其它的公司服務,如打車服務和酒店預訂等。
京東商城首席執行官沈皓瑜表示,“微信已成為許多事物的網關,例如娛樂和其它信息等等。”因為騰訊持有京東商城的部分股權,因此用戶也能夠通過微信在京東商城上進行購物。
微信當前最流行的功能之一是微信紅包。微信在2014年中國農歷新年推出了紅包功能,但是用戶如今全年都在使用這項功能。
即時通訊應用在美國等國家并未有太深的根基,原因是這些國家的短信都非常便宜。2009年推出即時通訊應用服務的Kik Messenger首席執行官泰德·利文斯頓(Ted Livingston)表示,“即時通訊應用在西方國家還沒有取得像微信一樣的成功。”
兩年前,Kik開始準許外部應用與Kik進行捆綁。不過Kik的用戶并未下載應用,且應用開發者也對這種模式失去了興趣。去年8月,騰訊對Kik投資5000萬美元,以提升該項服務。
Facebook一直在加倍努力擴展即時通訊業務。2014年,該公司斥資220億美元收購了WhatsApp。不過即便是如此,Facebook也一直在發展自有即時通訊應用Messenger。Messenger負責人大衛·馬庫斯(David Marcus)表示,他的團隊目前正在研究如何在不打擾用戶的情況下,能夠通過聊天與消費者保持聯系。不過除去與好友及家人進行即時通訊聊天外,許多美國人依然對即時通訊應用的其它服務感到陌生。Facebook表示,Everlane和Zulily等電子商務公司將開始使用Messenger作為客戶服務。2016年年初,荷蘭航空公司KLM計劃通過Messenger提供訂票確認和登機牌辦理服務。
凱悅酒店集團的客人當前已能夠通過Messenger要求客戶服務。不過凱越酒店集團數字戰略和激活總監丹·莫里亞蒂(Dan Moriarty)表示,一些好奇的客戶僅僅是發送“Hi”來測試該項服務。莫里亞蒂說,在微信等其它平臺上,并未發現客戶的這種行為。(明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