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mphony首席執行官David Gurle
在硅谷的眾多初創科技公司中,Symphony或許是與華爾街走的最近的一家,翻看其一長串的投資者名單,高盛、黑石、摩根大通、花旗等金融巨頭無一缺席。
這家專注于金融領域的即時通訊服務的初創公司,為何能獲得這些大型金融機構的青睞?在很多媒體的報道中,Symphony被描繪成彭博終端服務的顛覆者,仿佛又是一個大家喜聞樂見的挑戰巨頭的故事。但事實確實如此嗎?
“和彭博競爭并非我們的初衷。”1日,Symphony首席執行官戴維 格利(David Gurle)在其辦公室接受騰訊科技獨家專訪時表示, “我們要競爭的對象是人們傳統上使用的效率不高的通訊工具。”
格利認為,他所專注的總人數超過800萬的金融專業人士市場,要比目前彭博的30多萬用戶數量要更為廣泛。
在專訪中,格利談到,Symphony之所以受到金融機構的支持,因為其產品提供了他們所需要的三個要素:提高效率、安全和合規。
憑借在企業版Skype和湯森路透集團多年的工作經驗,格利對于企業通訊市場和用戶有著深入的理解和心得,他正在打造的Symphony產品,并非只是局限于提供單一的即時通訊工具,而是基于通訊的平臺,目前入駐這一平臺的第三方開發者已經包含道瓊斯、標普Capital IQ等信息提供商,用戶可以根據各自的需求選擇不同的應用。
對于中國市場,格利說,對于“遲早會進入中國市場”這一點“毫不懷疑”,因為隨著中國在全球金融市場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專業領域的通訊需求是真實存在的。
顛覆彭博并非初衷
雖然很多媒體在報道Symphony時,都會將它貼上“彭博顛覆者”的標簽,畢竟,這家直接被高盛、摩根大通等金融巨頭投資的初創公司所做的金融領域的實時通訊業務,正好與彭博終端所提供的通訊業務相似,但Symphony的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格利卻并不認可這樣的說法。
“我們并非想顛覆彭博,”格利說,“盡管對于很多人來說,顛覆彭博這樣的說法聽上去很有趣,但從我們的角度來說,真正想競爭的對象是人們傳統使用的效率不高的通訊工具。”
格利所認為的通訊工具效率不高體現在功能不夠豐富,或者安全性不強,或者不合規。
“你看我們所專注的金融領域,目前有大約800萬的從業者,相比彭博30多萬的用戶規模,所以我們的目標市場范圍更廣。”
格利還指出,Symphony和彭博所不同之處還在于,彭博本質上是一個數據的終端,終端上提供信息、新聞消息、交易等各類豐富的數據。
“但Symphony根本沒有意圖做那樣的事。”格利說,“我們會提供‘應用商店’,讓第三方開發者來做這樣的事。”
在談到高盛這樣的金融巨頭最初如何接觸到Symphony時,格利說,對于規模可觀的機構來說,他們的首席執行官或首席投資官首要考慮的問題通常都是如何提高組織內協同工作的效率。
“他們一直在尋找更好的協同工作的工具,”格利說,“當你擁有可觀規模時,如果信息不能有效率地傳播,將會嚴重影響到生產率的提升。”
格利說,除了效率外,大型金融機構看重的還有安全以及合規,這些都是Symphony的產品能夠提供給他們的。
1/3的“引爆點”理論
目前,Symphony主要專注于金融行業,格利透露,也有其他例如醫藥、科技等行業的客戶,但80%-90%的客戶來自于金融行業。
另外,格利在專訪過程中還分享了他自己的“引爆點”論:
“根據我的經驗,當一個市場超過1/3的人成為你的客戶時,你便達到了這樣的拐點,剩下的2/3的人都會最終成為客戶,” 格利說。
他做了簡單的計算和預測:對于Symphony來說,目標市場的金融服務領域,這一領域又細分為零售金融和資本市場,約有120萬用戶,三分之一便是40萬左右用戶。
“這便是我們的‘引爆點’,這一目標大約在2016年年底或2017年年初能夠達成。”
格利說,Symphony現在的專注點是擴大規模,在產品基本成熟的情況下,無論是工程師和銷售人員還是用戶規模,都希望獲得爆發性增長。
成立3年后,Symphony 的團隊規模目前已經擴大到150人,約100人為工程師團隊,主要在硅谷地區,紐約有部分工程師,另外市場銷售人員主要分布在紐約、新加坡、香港等客戶最為集中的金融中心地區。
基于通訊的平臺
在創辦Symphony之前,格利擁有多年的通訊行業經驗,曾先后在湯森路透集團擔任全球服務合作主管和在微軟企業版Skype部門任副總裁。
“多年的業內經歷讓我逐漸認識到,人們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要應對太多的‘收件箱’(inboxes)” 格利說,“無論是郵件、社交平臺、即時通訊工具等都有不同的應用入口。”
他認為,人們花在不斷切換各個不同“收件箱”上的時間越來越多,這就造成了“無效率”。
格利指出,Symphony想做的,就是提供一個基于即時通訊的一體化的平臺。
他表示,目前市場上對于更好的協同通訊工具的需求很高,而除了Symphony外,也有很多公司在做類似的事,但做法各有不同,格利表示,微軟的Skype主要提供了電話會議等功能,但對于豐富的文本內容的即時通訊支持不夠,而另一家做企業級即時通訊工作的公司Slack,則更多地強調企業內部員工用同一通訊工具的有效溝通,但并沒有兼顧企業外部通訊。
“Symphony要做的,是讓用戶既能在企業內部使用,也能應用于企業外部的即時通訊。” 格利說。
目前,Symphony的服務已經開放注冊,任何公司和個人,只要登錄Symphony的官網,進行簡單注冊后,便可以獲得Symphony提供的即時通訊服務,且該服務完全免費,而對于想獲得額外服務的,如賬戶管理、加密服務、合規服務等,則每個用戶每月收費15美元。
Symphony并不僅僅滿足于做一個單一的通訊工具,而是要成為基于即時通訊的平臺,不久前,Symphony宣布與道瓊斯和S&P 合作,后者以應用的形式呈現在Symphony的界面上,向用戶實時呈現財經新聞資訊等內容,用戶可以自主選擇需要什么樣的第三方應用來滿足各自不同的需求。
“我們并不購買這些內容,再轉賣出去,而只是作為平臺向用戶提供這些應用。” 格利說。
Symphony獨特的安全手段和進入中國
在通訊行業工作多年的格利對于安全方面也有很多的心得,他介紹說,Symphony采取的一套安全措施將保證用戶的信息不被泄露,即便數據出現泄漏,第三方也無法將加密的信息解密。
Symphony的具體做法是,用戶端將會自動生成獨立的解碼的“鑰匙”,在獲得數據流后,通過解碼,將這些數據流轉化為可讀的信息,除了用戶以外,沒有任何第三方有解碼的手段,包括Symphony平臺自己也不能解碼,因而即使在數據流被他人截獲后,也并不能轉化為有效信息。
關于進入中國
“遲早有一天會發生,我對于這一點毫無疑問。”在談到是否考慮進入中國市場時,格利這樣說。
格利認為,中國在國際金融市場上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因此金融領域內的即時通訊的需求是真實存在的。
“中國的外匯交易,固定收益證券的發行、購買,這些活動都在增加。” 格利說。
他在路透工作期間,曾在新加坡工作三年,對亞太地區的金融市場有較深入的了解。他認為,包括中國在內的亞太市場,無疑是目前發展最快的市場,同時市場規模巨大,對于Symphony來說是目標市場之一。
目前,Symphony在香港已經有4名市場銷售人員,這對于進一步理解市場,掌握用戶需求和習慣提供了基礎。
格利透露說,已經有一些來自中國的客戶合作意向正在洽談中,盡管目前還處在初步階段,但到明年將會發生比較顯著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