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突發事件發生之后,科技公司都會迫不及待站出來刷“存在感”,以此來表達自己身處互聯網體系內的在技術領先和輿論及時性方面的優勢。也幾乎是每一次,這樣的動作都達到了這一目標。但是,當長袖善舞成為常態化的行為,人們往往會對這種缺乏體系化管理,而只是臨時性質的“showtime”表示厭煩。
很不巧,這一讓用戶由“驚喜”變為“不滿”的臨界點,恰好被Facebook趕上。
11月14日,在法國巴黎發生恐怖襲擊之后,作為全球化的社交平臺,Facebook快速的像歷次事件發生時所做的那樣,第一時間做出反應:針對巴黎啟動了“安全檢查功能”——身在巴黎的人可以在facebook上標注自己或朋友是否安全,讓關心他們的人迅速了解情況;同時,Facebook還向用戶推送了一個法國國旗濾鏡更新,以此來表達對該事件的悲痛之情。
原本這一動作應該再一次引來用戶的“稱贊”,沒想到,招來的竟然是大量用戶的“抨擊”,因為就在前兩天,黎巴嫩首都貝魯特一個真主黨控制區遭炸彈襲擊,200多人傷亡,這是25年來貝魯特發生的最嚴重的暴力襲擊事件,同樣的還有伊拉克的巴格達……
用戶的質疑聲主要來自于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同樣是遭遇恐怖襲擊,為何Facebook只針對巴黎事件,而選擇性的忽略貝魯特等其他一些地區——要知道,早在2014年10月,Facebook就推出了“安全檢查功能”,并且在丹麥地震時已經被使用過,不存在開發難度和時間的問題,“難道所謂的人性光環真的是選擇后的結果”?另一方面,人們則在紛紛質疑,推送針對巴黎事件的法國國旗濾鏡,即使能夠讓大家通過此來表達對巴黎事件的關心和對逝者的悼念,但是對這起事件又能帶來實際上的什么幫助呢?
很明顯,Facebook很難找到一個很好的理由來回應此事,而實際上官方到現在為止確實也沒有對此事進行回應。原因很簡單,給貝特魯提供同樣的待遇對于Facebook來說其實并不困難,只不過是在貝特魯事件發生之時,Facebook的決策部門并沒有想到啟用這種方案,而在巴黎事件之后,Facebook反應了過來,故而做出如此決定??上У氖?,由于心底原本對貝特魯的忽略,使得其在針對巴黎做出動作的時候,壓根忘記了兩天前還有貝特魯這回事——如果在對巴黎事件做出動作的時候,同時對貝特魯、巴格達等地方做出同樣的動作,或許Facebook面對的又會是另一番境遇了。
無論是什么原因,Facebook此次都很難逃脫對用戶“差異化”對待的問題,這在一個以崇尚人性平等光輝的西方世界,是絕對難以忍受的。與此同時,Facebook的這一行為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互聯網公司每逢大事 “作秀”的嫌疑,沒有系統化的運作而總是靠臨時決定,難免就會出現忽略貝特魯的事件發生;而濾鏡這一功能,原本就在針對災難之中,本身就沒有什么作用——這一次只不過是因為貝特魯而被人們戳破而已。
坦白的說,如果從商業的角度,Facebook此舉并沒有什么錯誤,畢竟這種“安全檢查功能”最起碼在表面來看,還是純公益性質的,畢竟如果說反正都是做公益,為何不選擇對自己更有商業價值的方式,畢竟即使Facebook不做什么,人們也不能說太多……
但是,這就同樣涉及到一個重要的問題,那就是作為一個全球的社交網絡平臺,在發生例如災難等突發事件時,幫助政府和用戶做一些這樣公益性質的行為,究竟是否應該是其所應盡的義務?因為,對于這樣一個擁有超過一個國家人數的用戶量的平臺,它本身所能夠承載和發揮的能量原本就是巨大的,一些政府和社會無法做到或者需要花費很大力氣才能做到的事情,或許對它來說是輕而易舉的,比如就像是向用戶推送消息、比如像是更快的找到對方……
既然企業向國家納稅可以被視為理所應當的話,那么這些大型平臺在突發事件時需要對國家履行某種義務,是否也能應當接受——這里無關乎公平,因為即使是納稅,對于不同行業、不同體量,公司交稅比例也不一樣;也無關乎經營自由,因為這涉及到一個“是否應該存在政府”以及“政府應該如何使用企業資源”的問題,這是另一個永遠也討論不出來結果的宏大的話題。如果真的屬于義務,那么詳細更加系統化的東西,絕對不會讓Facebook出現忽略貝特魯的事件再次發生,同樣也不會再簡簡單單的出一個“濾鏡”這樣不痛不癢的產品,它能夠做到的還將會更多。
這絕非危言損聽,更不是強加的道德大棒……
今天早上看到一篇文章,大概是在盤點在巴黎事件發生之后,Facebook、Twitter等一大批互聯網公司都做了什么樣的反應,這對于媒體來說,抓住熱點事件產生內容本是分內之事。然而,有趣的是,在這篇盤點文章中,沒有一家是國內的互聯網公司——而看所有的國內互聯網企業,似乎也對巴黎事件無動于衷……這讓我不得不聯想到,究竟我們應該怪中國目前竟然沒有一個全球化的互聯網平臺,還是應該怪中國企業的一貫中庸和冷漠。
最后,引用一下那篇文章最后的結尾:兩百多年前,法國的啟蒙思想家狄德羅曾經這么描寫人類,"人類既強大又虛弱,既卑瑣又崇高,既能洞察入微又常常視而不見。"
關鍵是,我們應該如何在這種矛盾中找出平衡點。
為巴黎、為貝特魯、為巴格達、為所有正在遭受苦難的人民、也為自己祈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