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傳 Google 欲重返大陸市場,而 Google Play 就是先行者。但是在筆者看來,即使 Google Play 成功登陸國內市場,也注定是個悲劇。
Google 離開國內市場已經五年之久,雖然在國內還有龐大的廣告業務、安卓系統也成為主流的操作系統,但是 Google 主要的搜索、郵件和視頻等服務仍然處于未解封狀態。
在 Google 離開的這 5 年里,移動設備的發展使得中國成為了一個龐大的互聯網市場,一批本土企業也強勢崛起。很多公司就提供了 Google 被屏蔽的這些服務的替代品。
國內互聯網業內人士表示 Google Play 通過當局的審查不會太難,只要 Google 同意政府審查其內容就可以了。
「Apple Store 也做了同樣的事情,現在 Apple Store 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中一人表示。
但是就算 Google Play 通過了當局的審查,Google 與 Uber、Facebook 等國外科技巨頭一樣,面臨著本體企業強有力的競爭。
以 Google 搜索為例,在退出國內市場之前,Google 占到了國內搜索市場收益的 35.6%。而今年第三季度,百度占據了搜索市場收益的 81.1%,Google 僅有 10.2%,若除去海外市場的收益,這一數字還將進一步降至 3.92%。Google 搜索若在這時候回來,也很難與百度競爭。
業內人士表示在 Google 所有的服務中,Google Play 是最有可能取得成功的。國內應用市場十分混亂,各類應用市場層出不窮。Google Play 可以作為標準化的存在,成為標桿。但也沒想象中的那么容易。
目前,國內很多公司都建立了安卓應用市場,其中就包括百度、小米和豌豆莢等創業公司。一臺 iPhone 只要一個應用市場,但是一臺安卓機可以有多個應用市場,而且在大多數的情況下,這些應用市場是在用戶不知情的情況下裝上去的。在這些廠商的眼里,安全、隱私等詞匯根本不存在,可謂流氓。
Google Play 國內競爭對手一覽
現在還不清楚 Google PLay 如何與現存的應用市場共存。而且,還有一點對 Google 極為不利,國內很多安卓機出廠就預裝了應用市場。
當然,Google 也可以這樣做,它可以要求、甚至付費給這些廠商預裝 Google Play,但是要知道,國內大多數廠商都有自己的應用分發渠道,它們不可能再預裝一個 Google Play,這將大大影響其應用收益。就拿小米來說,有著自己的應用市場,主題商店和云服務,Google Play 想要進來幾無可能。
進一步說,書籍、電影、音樂是 Google Play 重要的一部分,入華必定有很多版權方面的問題,因此從一開始,Google Play 能夠提供的資源就處于劣勢。
Google Play 能否取得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 Google 是否愿意放權給國內團隊。業內人士建議 Google 選擇與國內一家競爭對手合作,規避政策上的風險、減少審批流程,建立自己的支付系統,擴大用戶基數。LinkedIn 和 Uber 就是很好的榜樣。
Uber 在國內設立了獨立的辦公室——優步中國 (UberChina),與百度達成戰略合作,整合百度地圖和百度錢包。LinkedIn 也是走相似的套路。
其實,Google 并不孤獨,國外其他科技巨頭也注視著 Google 的一舉一動。有跡象表明 Facebook 也在尋求登錄國內市場,能否成功也取決于其是否愿意接受內容審查。同樣,就算 Facebook 解封了,也只能或得一小部分用戶,微信和微博地位不是那么容易撼動的。
「趁著在國內還有一部分用戶基礎,Google 應該盡快啟動入華程序,」一名 Google 前員工說,「很多大學生對 Google 服務并不熟悉,因為他們已經有 5 年的時間沒碰過 Google 的產品了,還有一些年輕人甚至都不知 Google 為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