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谷歌向歐盟競爭委員會提交了長達150頁的調查報告,否認了后者早些時候對其做出的壟斷指控。今年4月,歐盟競爭委員會曾發表“異議聲明”,指控谷歌公司憑借其在搜索引擎市場的壟斷地位,不當修改搜索結果以推廣自家比價購物服務Google Shopping,從而涉嫌損害競爭。
但谷歌在這份報告中指出,谷歌在購物搜索領域面臨著來自Amazon和eBay的激烈競爭,并不處于壟斷地位;在過去的十年里,谷歌為歐洲購物網站帶來了超過200億次免費點擊,并使其流量增加了227%;同時,谷歌致力于為消費者提供最相關、最精確的搜索結果,并未人為干涉。因而,谷歌并未對購物網站市場的競爭造成損害,谷歌沒有搞壟斷。
在強勢的歐洲規制機構面前,谷歌異常強硬的態度著實令人意外。但事實上,這也并非毫無先兆。早在歐盟“異議聲明”發表的當天,負責谷歌搜索業務的高級副總裁Amit Singhal就用數據否認了歐盟的指控。
但事實真的就是這樣嗎?或許不然。英國比價購物網站Foundem針對Amit Singhal的文章,于今年6月發表了針鋒相對的調查報告。Foundem報告用更為翔實的數據表明,谷歌可能在說謊。
Amit Singhal的數據始于2013年3月,但谷歌自身的比價購物服務早在2002年12月就已經上線,其只是在2013年3月才更名為當前的Google Shopping。那之前發生了什么情況呢?如果谷歌不提供相應數據,又該如何認定其對市場競爭的影響程度呢?
所幸的是,Foundem作為同行從業者,早在2007年就開始收集相關網站的流量數據。在將整個數據集還原后,Foundem報告發現,在2007年10月至2014年10月期間,谷歌自身的比價購物服務流量增加了220%至860%;而同一時期,英國其他比價購物網站流量平均下降79%,其中最大的三家甚至平均下降95%。Foundem認為,造成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就是谷歌人為修改搜索結果,使其偏向自家的比價購物服務。所以Foundem的結論是,谷歌在搞壟斷,而Foundem則是這種行為的受害者。
對于一個已經持續近五年的反壟斷調查案來說,很難說。但更值得關注的,可能不是問題的答案,而是問題的本質。無論是作為規制者的歐盟競爭委員會,還是作為競爭對手的Foundem公司,它們都不得不面臨的一個現實是,谷歌已經從一個單純的搜索引擎,成長為一個無所不包的互聯網平臺。在這個平臺上,谷歌正在為用戶提供視頻、地圖、旅行、飲食、購物等各種服務。由此帶來的潛在風險便是,谷歌可能策略性地利用其獨有的搜索引擎入口,偏向其自家服務,從而損害相關市場的競爭程度——而這也正是傳統反壟斷法所聚焦的“縱向合并”的問題所在。
無論結果如何,針對谷歌的反壟斷調查已經使我們認識到互聯網平臺所可能帶來的重大問題。我們同時也希望,歐盟競爭委員會的調查能夠為此類問題的解決找到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