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于2011年投入使用。當時,Facebook已經在全球社交媒體平臺中占據主導,但谷歌認為自己可以說服數人們轉用它新推出的社交媒體。我們從它的失敗中要學到的第一個教訓就是:別推銷人們已經有的東西。
上周,科技巨擘谷歌悄悄宣布,用戶不再需要Google+賬戶來登錄Youtube,其他谷歌網站最終也會取消這項要求。同時,Google+分成了照片和流媒體視頻兩塊兒業務。然而,和谷歌期望的綜合型龍頭社交平臺相比,Google+還差得很遠。作為谷歌應對Facebook的手段,Google+一直都沒有闖出什么名堂。這樣看來,谷歌做出這樣的決定并不意外。
Statista.com收集的數據顯示,Google+的月度活躍用戶為3億,Fackbook為14億。其他方面的統計結果顯示,Google+僅有400-600萬活躍用戶,遠低于Statista.com公布的數字。不過,無論到底有多少活躍用戶,大多數分析師都不看好Google+的前景。
作為Google+用戶,我覺得不難看出這項業務為何沒有達到預期。對于谷歌這次失敗的嘗試,我認為所有商界人士都可以從中汲取下面三大教訓。
別推銷人們已經有的東西
Google+于2011年投入使用。當時,Facebook已經在全球社交媒體平臺中占據主導位置,擁有2.5億活躍用戶。Facebook的產品顯然獨一無二,而且廣受歡迎。但谷歌認為自己可以說服數百萬人轉而使用它新推出的社交媒體網站。
Google+也許本可以開發出非常優秀的產品,但它并沒有做到這一點。該網站的界面不夠靈活,也不如Facebook直觀;它的移動App同樣無法讓人眼前一亮。最重要的是,Google+的活躍用戶數量一直不夠多,不能帶來令人滿意的社交體驗。盡管這幾年使用Google+的人越來越多,但用戶之間的互動遠不像Facebook那么活躍。換句話說,Facebook成功的原因就是擁有一個巨大而且非常活躍的網絡社區。
公平地說,Facebook也有用戶較少的時候,但它和Google+的關鍵區別在于那時Facebook還相對是個新鮮事物。同時,據說Facebook的用戶界面體驗好于當時的主要競爭對手MySpace,而且Facebook的增長策略也更具創新性。反觀Google+,它一直是某種已有事物的克隆體,也一直不那么有吸引力;而且除了Google的市場影響力外,它幾乎沒有別的發展動力。
了解自己
Google+有一點和Facebook不同,那就是它的混合型結構。Google+用戶既可以和朋友聯絡,也可以關注完全陌生的人,對方反過來也可以關注你,這有點兒像推特。這個想法很好,但有兩個問題。首先,Facebook很快就推出了類似的功能,這讓Google+失去了主要競爭優勢。其次,Facebook的社交媒體網絡以朋友為基礎,有一種親密感,而這項功能會削弱這種親密感。
推特的主要功能是讓用戶迅速把信息傳遞給很多未必相識的人以及他們的粉絲。盡管會直接給對方發信息,也會出現論戰,但這些粉絲并不是真正的朋友群體。雖然Facebook不斷添加的新功能漸漸模糊了它和推特之間的界線,但Facebook基本上仍是一個社交平臺,在上面交流的用戶多少都有點兒關系,因此比較安全,也較為封閉。
Google+則是二者兼有,但又哪個都不是。它想把這兩種截然不同的社交活動融為一體,卻在這個過程中給自己帶來了身份認同危機。
別在核心業務上讓步
盡管Google+沒有取得成功,但谷歌的其他產品確實很棒,特別是它標志性的搜索引擎。互聯網統計機構comScore的數據顯示,谷歌在美國網絡搜索市場的份額為65%。在這種情況下,谷歌本應竭盡全力來保護核心產品的完整性。然而,谷歌卻背道而馳,拿自己的核心產品來冒險。
舉例來說,如果我在谷歌搜索欄中輸入“唐納德·特朗普”,我想要看到的也許是這位總統候選人的最新新聞,或者是他旗下房地產的信息,但我絕對不是要找我在Google+上發的關于特朗普的帖子。然而,谷歌提供的搜索結果正是這些帖子,而且出現的位置并不是很靠后,反而都在第一頁上。
當然,這樣做顯然是為了提高Google+帖子的搜索引擎優化(SEO)價值,但這讓谷歌變得不那么好用。它不光返回了我不想要的搜索結果,還會迫使我退出谷歌賬戶,以便順利搜到自己想要的東西。這讓我覺得不勝其煩。而且,從谷歌的角度來看,這和該公司希望看到的情況恰好相反,它本來是想讓用戶一直待在“谷歌的世界”里。
公平地說,幾年前這種莫名其妙的情況要比現在嚴重得多。這幾年,谷歌似乎一直在盡量降低Google+帖子對搜索結果的影響。不過,這個問題依然存在。我要說的是,千萬別為了推廣別的東西而瞎折騰自己的旗艦產品。
本文作者S. Kumar是一位科技商業評論員。他曾在科技、媒體和電信投行業工作。他本人并未持有文中任何一家公司的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