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新的一代網民正在逃離那些在PC時代深耕多年的本地化辦公產品,微軟商務部門(主營業務為Office系列軟件)的利潤逐年走低,更多基于云端的協作工具日趨流行,2013年,Forrester Research發布的調研數據顯示,Google Docs的市場占有率已經達到13%。
然而,看上去發展勢頭不俗的Google Docs本身亦在經受Evernote、OneNote等更為輕量級的移動產品的沖擊,它們正從不同的切口從個人市場進入企業市場,充當平臺支持。
今年7月,微信亦在其公眾平臺推出了繼訂閱號和服務號之后的第三種賬號類型:企業號,這一度讓很多依附于微信提供企業級服務的創業公司頗為緊張。
但是,微信企業號面臨的問題,其實與QQ當年強植TM(基于辦公環境的QQ軟件)是一樣的,簡而言之,就是欠缺專業,在偏重社交和娛樂屬性的微信里引導用戶使用辦公功能,不僅別扭,而且有些角色錯位。
本周周二,網易宣布推出有道云協作,同樣瞄準了方興未艾的企業市場,丁磊在發布會上說,有道云協作和網易郵箱的戰略級是一樣的,這個定位相當之高。
有道云協作并不是一個單獨的產品,它被整合到已有近3000萬用戶的有道云筆記內,成為一項平級的擴展產品,支持團隊協同辦公。而云筆記加上云協作的組合,就是有道對接個人與企業市場的思路。
從有道云協作的產品設計來看,其中國特色相對濃厚,比如重視組建群組、即時溝通的功能,而不僅僅是一個云端的文檔倉庫——Evernote的創始人菲爾·利賓十分反感Social特性,他說Evernote是個人的第二大腦,同時也是反社交的工具——有道的CEO周楓則明確表態,“有道云協作最大的競爭對手或許可以說是QQ群、微信群這類非專門針對工作設計的即時通訊工具”,讓娛樂的歸娛樂,讓辦公的歸辦公。
這個差異十分耐人尋味。
有道的技術總監蔣煒航曾做過一次分享,他描述了有道云協作在開發時的一處細節:為了讓開發團隊完全沉浸于云筆記的第一代協作功能,蔣煒航作為團隊領袖,強制解散了所有成員的IM群,要求只能通過云筆記內置的IM功能來完成協作。但是不久之后他就發現,他的下屬偷偷的重新組建了IM群——只不過把他排除在外——這讓蔣煒航意識到IM的使用體驗的重要性。
如今,移動版有道云協作,就將團隊即時通訊區作為主要產品界面,包含與PC版相同的文字、圖片、文件修改通知,還支持群成員間的語音對話。
除此之外,團隊資料管理是有道云協作的另一個核心功能,如何共享文檔、實現體系化的分類和操作、徹底取代傳統的“抄送”習慣,這也是有道云協作試圖解決的問題。
總的來講,有道云協作比較適合創業團隊,因為其理念也是面向大眾用戶,層級過于復雜的重型公司、或是會計和銷售這樣的垂直領域,尚且不在有道云協作的服務范疇以內。
另外,丁磊將有道云協作和有道云筆記以及網易郵箱列在一起,歸納為“網易在企業級應用領域的產品矩陣”,這與Google Drive的結構就有些相似的味道了,隨著信息和用戶的疊加,網易能夠在“云”上得到更多的發展空間,由此帶來的,除了商業利益,還有著大數據層面的競爭力。
網易在移動端的布局——云筆記、云協作、云音樂、云閱讀——都是以云服務為基礎的重量級產品,在丁磊關于“云·無界”的戰略當中,整合了云協作的有道云筆記App在未來將變得像郵箱一樣普及(網易郵箱的有效用戶總量超過6.8億),它會是管理多個終端內容的上游產品。
在更早些的時候,李彥宏也在一次公開演講里說過,企業市場是“BAT”不會涉足的藍海市場,鼓勵創業者進來完善產業鏈條。因為過去中國勞動力成本很低,所以用于解決內部協作效率的企業級應用市場有限——買軟件不如買人——到了現在,人力成本的上升,導致企業級應用的性價比開始出現,協作類工具的價值亦被重視。
根據DeveloperEconomics調研數據,當前有高達73.67%的應用開發者將目光放在個人應用市場,關注企業應用市場的,只占到12.39%,市場規模和競爭規模不成正比,如果“BAT”真的難以抽身“關照”這個領域,其藍海特性的確顯著。
網易一向謹慎,它的加入,也間接證實了這一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