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阿里巴巴的「釘釘」和騰訊的「企業微信」將 SaaS 在中國市場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時,大量資本的目光也隨之投來,但這只是資本市場中的又一個偶然現象嗎?
要知道,目前美國的企業級與個人級市場是 4:6,但在中國,企業和個人的市場比是 9:1——甚至是 9.5:0.5,這樣的比例即使是局外人,也能清楚地看到這里面的巨大藍海。
群論是創業者亦或投資人,當他們意識到了以 O2O 為首的 2C 概念及項目商業模式仍處于商業模式不穩定,需要依靠燒錢才能發展的窘境時;面向企業級客戶、能帶來切實收入、具有廣闊未來發展空間的 2B 的項目,就自然成為了他們的「新寵」。
在「中國企業級市場的春天」來臨之前,著實有著一段漫長的日子。20 年前,我曾以 2 萬元賣掉了一款財務軟件給客戶,而這個成交價已經足以讓當時全公司激動不已,而如今我們可以看到幾百上千萬的單子根本不是什么新鮮事兒。
可以說,中國的企業級市場經歷了「三起三落」:第一次是在 2000 年左右,當時由于互聯網的不普及,以及市場受教育程度低,所以企業級應用無論是理念上還是產品上,做起來很艱難,幾乎所有做企業級應用的公司最后都放棄了;第二次是在 2005 年,阿里巴巴、金蝶、用友等廠商開始琢磨真正的SaaS 產品,但那時的市場依然接受度不是很高,后來這波浪潮也就漸漸沉寂了;而如今可以說是中國 SaaS 市場的第三次興起,技術和市場共同促成了此次浪潮,有人稱 2015 年是中國 SaaS 的元年。
中國目前已有 10 個省的人均 GDP 超過了 1 萬美金,這意味著企業雇傭員工的剛性成本在不斷提升,從而產生了更高效管理的需求,很多企業與其多雇幾個秘書,不如購買一套企業級軟件,更快捷穩定地解決問題;所以,衡量企業級市場是否成熟的一個重要標準便是人均 GDP。
如今,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逐漸摒棄了中國傳統的「人脈管理、粗放發展」模式,而向西方優秀企業學習,選擇了規范的、法制的公司管理模式,這也為企業市場的浪潮打下了重要的基礎;所以綜上所述,如今大量資本涌入中國 SaaS 市場,是必然的。
創業者喲,你真的要想好了要入SaaS 的坑嗎?
如今 SaaS 市場一片火熱,許多原本做 2C 的創業者紛紛轉頭投身2B 的海洋,但他們真準備好了嗎?
要知道,SaaS 軟件大多采用定期付費的方式,玩的是長尾模式,這意味著如果「一次性付清」軟件能帶來 10 萬元的現金,那一個 SaaS 軟件只能帶來 2 萬元,剩下的 8 萬元要分四年才能收齊,這導致了 SaaS 公司在初創期的收入可能非常低。這會給創業團隊帶來巨大的運營壓力,如果前期沒有充足的資金支撐,早期的 SaaS 公司會過得異常艱難。
而從產品本身來看,2B 的產品要比 2C 的產品復雜很多,SaaS 軟件需要妥善解決好產品通用性和客戶個性化的問題,設計和開發的門檻都很高;如果創業團隊沒有豐富的經驗以及優秀的能力,是很難完成這樣的任務的。
比如,企業管理者和普通員工對于 SaaS 的使用需求是不一樣的:管理者想要看到更多的菜單、報表,能夠呈現越多信息越好;而普通員工則喜歡簡潔易用,體驗更好更友善的產品,這是對于開發團隊的第一個矛盾。
其次,SaaS 開發團隊還要解決從 PC 端與移動端的矛盾。優秀的 SaaS 產品應該把 PC 端的功能放在 PC 端,手機端的功能留在手機端。SaaS的企業級用戶動輒成千上萬,只要邏輯設計稍微復雜,用戶使用時的問題就會呈指數級涌現。SaaS 不像 2C 產品,企業級用戶在選擇供應商前,會對其資質、市場影響力、團隊能力進行全面考察,所以只有技術、背景、產品都十分優秀的團隊,才能對企業級用戶產生吸引力,這對于普通創業團隊來說,也是一道門檻。所以方方面面來看, SaaS 創業都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免費 or 收費?SaaS 收費模式如何抉擇
▲SaaS 收費到底應該怎么玩?
許多 SaaS 采用低價策略,這與互聯網當前環境及風向有很大關系,在個人市場,我們看到 360 當年曾經通過免費殺毒軟件,把國內原來幾個老牌殺毒軟件的市場份額幾乎蠶食殆盡,使自己坐上了國內個人安全領域的頭把交椅,去年盛極一時的 O2O、P2P 也是通過免費手段在初期吸引了大量客戶,圈了自己的地盤。
而在 SaaS 市場,我們從三個角度來看收費這件事:
第一,任何一款 SaaS 軟件都可以沒有價格,但不能沒有價值,否則前期盲目的免費和補貼會過度消耗有效資源,最后導致產品發展陷入青黃不接的境地。SaaS 的前期消耗是非常巨大的,對于那些并沒有切中用戶痛點需求的產品來說,前期免費策略除了造成虛假繁榮之外,并沒有切實的意義。
第二,由于 SaaS 先天的技術優勢和特性,它能夠幫助企業級用戶降低 IT 基礎投資。一個企業可能需要花 100 萬來購買一套 SaaS,但如果不買,那它可能需要花遠超 100 萬去配備各種基礎設備,比如小型機、儲存器以及交換機等等。所以對于企業級用戶來說,SaaS 其實是一種更加經濟的企業管理解決方案。
第三,對于企業來說,公司的核心數據以及順暢高效的管理是無價的,不同于個人用戶付費欲望普遍較低,企業級用戶在優秀的產品面前是十分愿意支付費用的。對于企業級用戶來說,SaaS 軟件的價格其實并不是最重要的,究竟能否解決它們的痛點才是它們所追求的。
所以綜上所述,SaaS 團隊采用低價策略在前期或許會造成一定市場影響,吸引來用戶,但長期來看,這并不是好的發展方向;優秀的 SaaS 軟件靠的不應該是免費優勢,而是本身的技術優勢。
國內外 SaaS 企業發展差距在哪里?
Salesforce 在 1999 年發布第一個版本,而自那之后SaaS 行業經過 17 年的發展,目前在美國已經發展為巨大的市場了。
從整體來看,SaaS 企業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做的是「連接器」,比如 Slack。這類產品將數百種應用通過端口或其他技術手段進行連接,為員工和企業管理人員提供便利,這類產品目前發展很快。
另一類 SaaS 企業,如 Safesforces以及 Workday,走的都是面向大中型企業的路子,國外的Salesforce 大概有 2300 個大型企業客戶;而Workday 則有 700—900 個大型客戶;至于國內,以 iWorker 為代表,其客戶數量也已達到 2000 家企業左右。
回到國內來看,Slack 類型的集成工具在國內出現了「水土不服」現象,因為國內的環境不如美國開放,集成工具與其他應用,如微信、QQ、金蝶、用友等的連接都存在著門檻,各業務之間存在著系統的封閉性,經常出現無法接入的情況。
因此,對于國內當前環境,Salesforce、Workday 這類面向大中型企業的 SaaS 軟件或許是一個更加順暢的發展方向。國內的小型、微型企業對管理的需求并不十分迫切,付費欲望因此也不強烈,它們很多需求用郵件和即時通訊工具就能解決;但大企業沒有好的 SaaS 軟件就會很難提升效率。
如何做企業級 SaaS 項目價值?
現在許多投資人用 2C 的眼光來看 2B,難免先入為主。在做iWorker 時,我曾見過很多投資人,他們會跟你說「你團隊要是能多配幾個騰訊、阿里巴巴出來的人,我就投資」——但你會覺得這是一個好的投資邏輯嗎?
我曾經嘗試向更加互聯網的流行趨勢靠攏,把產品做得比較輕。那時我們見了一個美國曾經投過 Salesforce 的著名投資人,他看了我們的產品,說「你們的軟件太輕了,是滿足不了企業級應用的」。這件事讓我們意識到,想判斷一個 SaaS 產品的價值,一定要走到客戶中間去,讓客戶自己去選擇,這樣才不容易出錯。
SaaS 產品所面向的企業規模,企業分為大型企業、中型企業以及小型企業,每種企業對 SaaS 的要求都是不一樣的。小型企業要求產品的體驗要好,使用起來夠簡單,切入點要準確;中型企業要求 SaaS 功能相對比較全,集成性比較好;而大型企業更多希望 SaaS 平臺化,將上百種應用集中在平臺上,并且對于 SaaS 的個性化定制要求很高。
此外,不同 SaaS 的領域也不同。無論是面向銷售管理的CRM 應用,面向人力資源的 HR 應用還是面向辦公自動化的 OA 應用,都有其在企業中的存在價值。SaaS 產品要與對應的行業匹配,同行業中根據企業客戶規模不同,SaaS 產品用法也不一樣,要找到合適的賽道。
目前來看,外掛應用或許是一個很好的切入口。具有外掛功能的 SaaS 會更有價值,比如說 HR 應用與其他應用直接連接起來,差旅、財務結算、會議、培訓,都可以通過外部接入把問題變得更加簡單。
而能夠向 PaaS 發展的 SaaS,在未來或許會有更強的生命力,因為 PaaS 能夠更好地解決產品通用性和個性的問題,而是否能夠解決好這個問題,是體現企業級應用核心價值的關鍵。在不需要改動產品的前提下,便捷地滿足個性化需求,這將會是 SaaS 決定未來的勝負手。
但歸根結底,無論是創業者還是企業客戶,都一定要明白:中國的 SaaS 要走到客戶中間去,走到市場中間去,不能以美國和西方標準衡量我們的市場,讓市場變得更加成熟,如果市場始終無法做起來,那么就無從談起中國SaaS 市場的商業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