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資源規劃(ERP)就是通過信息技術等手段,實現企業內部資源的共享和協同,克服企業中的官僚制約,使得各業務流程無縫平滑地銜接,從而提高管理的效率和業務的精確度,提高企業的盈利能力,降低交易成本。ERP系統是由計劃驅動的。它有5個層次:經營規劃、銷售與運營計劃(生產規劃)、主生產計劃、物料需求計劃和車間作業計劃(或采購作業計劃),如圖1所示。其中,經營規劃和生產規劃屬于宏觀層次,主生產計劃是宏觀向微觀過渡的層次,物料需求計劃是微觀計劃的開始,車間作業計劃(或采購作業計劃)則是進入執行或控制計劃的階段。通常把前3個層次稱為主控計劃,說明它們是制定企業經營戰略目標的層次。
一、經營規劃
企業的計劃是從長遠戰略規劃開始的,這個戰略規劃在ERP系統中稱為經營規劃。企業的經營規劃是計劃的最高層次,是企業總目標的具體體現。企業的高層決策者,根據市場調查和需求分析、國家有關政策、企業資源能力和歷史狀況、同行競爭對手的情況等有關信息,制定經營規劃。它包括在未來2~7年的時間內,本企業生產產品的品種及市場定位、預期的市場占有率、產品的年銷售額、年利潤額、生產率、生產能力規劃、職工隊伍建設等。
企業經營規劃的目標,通常以貨幣或金額表達。這是企業的總體目標,也是ERP系統其他各層計劃的依據。所有層次的計劃,歸根結底,只是對經營規劃的進一步具體化,而不允許偏離經營規劃。經營規劃的制定要考慮企業現有的資源情況以及未來可以獲得的資源情況,具有較大的預測成分。
二、銷售與運營計劃
銷售與運營計劃S&OP(Sales and Operation Panning)也叫生產規劃,是根據經營規劃的目標,確定企業的每一類產品在未來的1―3年內,每年每月生“多少及需要哪些資源。其作用是:
1. 將經營規劃中用貨幣表達的目標轉換為用產品系列的產量來表達。
2. 制定一個均衡的月生產率,以便均衡地利用資源,保持穩定生產。
3. 控制拖欠量(對MTO)或庫存量(對MTS)。
4. 作為編制主生產計劃(MPS)的依據。
此外,銷售與運營計劃還要整合規劃過程。這是因為,銷售規劃并不一定和生產規劃完全一致。例如,有些產品的銷售規劃要反映季節性需求變化,而生產規劃則要考慮生產線的均衡生產。另外,在不同的生產銷售環境下,生產規劃的側重點也會不相同,例如,對現貨生產(MTS)類型的產品,生產規劃在確定月產率時,需要考慮已有的庫存量。如果要提高成品庫存資金周轉次數,年末庫存就要低于年初,那么生產規劃的月產量就必須低于銷售規劃的預測值,不足部分用消耗庫存量來彌補。
三、主生產計劃
主生產計劃MPS(Master Production Schedule)是以生產計劃大綱為依據,按時間段計劃企業應生產的最終產品的數量和交貨期,并在生產需求與可用資源之間作出平衡。
四、物料需求計劃
物料需求計劃是根據主生產計劃對最終產品的需求數量和交貨期,推導出構成產品的零部件及材料的需求數量和需求日期,直至導出自制零部件的制造訂單下達日期和采購件的采購訂單發放日期,并進行需求資源和可用能力之間的進一步平衡。
五、車間作業計劃與采購作業計劃
車間作業計劃也叫車間作業控制PAC(Production Activity Control),是企業計劃的最底層。其任務就是根據MRP生成的零部件生產計劃編制出工序排產計劃。對于采購件,則編制出物料采購計劃,但采購作業計劃不涉及企業本身的能力資源。
總之,ERP任何一個計劃層次都應包括需求和供給兩個方面,也就是需求計劃和能力計劃。要進行不同深度的供需平衡,并根據反饋的信息,運用模擬方法加以調整或修訂。上一層的計劃是下一層計劃的依據,下層計劃要符合上層計劃的要求。如果下層計劃偏離了企業的經營規劃,即使計劃執行得再好也將是沒有意義的。整個企業遵循一個統一的計劃,只是ERP系統最基本的要求。劃分ERP系統計劃層次的目的是為了體現計劃管理由宏觀到微觀、由戰略到戰術、由粗到細的深化過程。計劃和控制是ERP的目標手段。計劃是為達到一定的目標而制定的行動方案;控制是為保證計劃完成而采取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