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17日,ARM在北京舉辦了“ARM技術日”,主要面向媒體。除了燒腦的技術,我感觸最深的是,ARM跨界很成功,而且正在新的跨界。讓我們回放一下ARM公司的歷史:1990年公司成立,花費了十余年的時間,在2004年手機市場占有率約90%。之后,該公司2004年宣布推出Cortex-M3系列核,以進軍嵌入式/MCU市場,并看好汽車、家電等應用;并稱將推出手機等高性能計算的Cortex-A和面向實時的Cortex-R系列。沒想到十年多彈指一揮間,如今愿景一一實現(xiàn)。
如今Cortex-A、M和R系列在數(shù)字計算領域已獲得廣泛接受,建立了龐大的生態(tài)系統(tǒng)。ARM下一步如何該如何發(fā)展?會上,ARM稱看好的新領域有三:模擬和數(shù)模混合芯片、初創(chuàng)企業(yè)和OEM廠商。ARM解釋道,公司將不拘于芯片,將滲透到設備的方方面面,因為芯片在物聯(lián)網中只是很小的一個比例,物聯(lián)網設備才是大頭。
實際上,據筆者所知,ARM的這個新計劃正在進行中。今年4月筆者在上海訪問ADI時,ADI的CEO Vincent Roche曾談到正在模擬與數(shù)模混合芯片中嵌入ARM核,“理論上,我們的所有芯片中都可以嵌入ARM核。”要知道,ADI過去幾十年一直堅守自己的RISC+DSP平臺—Blackfin,如今也轉向ARM處理器,可見ARM的粘性之大。另外,筆者前兩年也訪問過國內一家初創(chuàng)公司—艾普柯,主要做手環(huán)等用傳感、模擬IP,老總也說看好ARM核,計劃做智能硬件/芯片,以吸引廣大的創(chuàng)客開發(fā)。
可見,為了業(yè)務的持續(xù)增長,ARM一方面在自己擅長的領域不斷深挖,另一方面在尋找新的市場機會,甚至跨界。
跨界的殺手锏
當然,跨界談何容易!十多年前,誰能想到飛思卡爾等擁有自有處理器架構的MCU霸主會轉而選擇ARM架構!誰又能想到汽車MCU領域的三大巨擎——飛思卡爾、瑞薩和英飛凌如今也在做ARM芯片!
ARM是怎么辦到的?記得2002年在中國上海第一次成立辦事處時,筆者就曾經問過這個問題?當時ARM總裁的回答是:第一,處理器好,第二價格極低。
了解處理器歷史的人都知道,當年處理器/IP還是星光燦爛的。筆者認為ARM作為一家沒有什么芯片基地的英國小星星,之所以能皓月當空,還是靠價格取勝的。
筆者盡管不知道ARM核的價格有多低,但看看如今很多擅長打價格戰(zhàn)的中國廠商授權使用ARM處理器,相信ARM處理器很劃算。
有了價格和性能優(yōu)勢,ARM才敢跨界。
實際上,這種方式在我國也有很多案例。例如華為,大約十年前筆者旅行途中曾與一位加拿大北方電訊的駐京銷售員深聊,她歷數(shù)了幾家競爭對手后,然后皺著眉頭說,其實最難對付的是華為,他們的交換機特別便宜,比如別家都是每個端口是三五美元,華為只要一美元,這會低于成本價,我們都沒法談了。不知道華為為何價格能做得這么低。
如今華為已成為世界五百強,原因是跨界到通訊基礎設備的芯片,還有通設備終端的手機及其芯片。另外,小米在手機市場擁有大量粉絲,除了功能時尚,關鍵還是便宜,最貴的小米智能手機一般不超過1999元,紅米更低于1000元,能被大量草根接受。現(xiàn)在小米也在跨界,做了手環(huán)和很多智能硬件,甚至要做筆記本電腦。再有,樂視是一家從互聯(lián)網進軍傳統(tǒng)行業(yè)的奇葩,從電視到手機都獲得了成功,據說還要做汽車,特點是宣揚“硬件免費”,曾舉辦過“硬件免費日”,可見其在價格上殺得很厲害。
小結
若想站在時代的巔峰,除了扎實的功底外,還需要圍繞價格進行大力創(chuàng)新,以及有跨界的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