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蘋果在中國遭遇的專利窘境,可能會是當年棱鏡門事件后,思科折戟中國的重現;而當年的受益者華為,將有可能會率領中國手機品牌,成為蘋果專利侵權案的集體受益者。
因為外觀專利侵權的糾紛,蘋果在中國面臨被禁售的危險。而這種風險,按照事情發展的趨勢看,成為現實的可能性很大。
目前,輿論關注的問題是:蘋果是否真的侵權,蘋果被起訴是否屬于貿易報復等等。但筆者認為,以上探究均屬于表象,甚至狹隘。更為深層次的問題是:蘋果在中國遭遇的專利窘境,可能會是當年棱鏡門事件后,思科折戟中國的重現;而當年的受益者華為,將有可能會率領中國手機品牌,成為蘋果專利侵權案的集體受益者。
下面,我們先簡單回顧一下思科在中國逐漸式微的過程。
2013年之前,思科在中國占據著絕對的統治地位。舉一個例子:截至2012年年底,在金融行業,中國四大銀行及各城市商業銀行的數據中心全部采用思科設備,思科占有金融行業70%以上的份額。
據統計,當時中國市場為思科提供了3%~4%的全球收入和30%的全球利潤。
2013年的“棱鏡門”事件之后,形勢發生驟變。盡管一再否認卷入“棱鏡門”,但思科的漏洞問題、“后門”問題開始引起重視。出于對國家信息安全的考慮,思科等國外品牌在事實上開始在政府采購中逐漸被邊緣化。一個典型例子,在中國電信2013年第一批IP設備集采中,思科顆粒無收。當時更有傳言稱,思科等品牌被踢出政府采購清單。自此,思科在中國的業績逐漸萎靡。
2016年,思科重回政府采購目錄。只是,現在的思科已經與浪潮建立合資公司,與當年早不可同日而語。
在思科逐漸萎靡的同時,華為等本土品牌在中國市場開始崛起,迅速蠶食國外品牌的市場份額。舉個例子,2015年下半年有一個數據,根據Sanford Bernstein公司的數據顯示,“思科在中國路由器市場的份額自2014年初以來減少了一半,而華為則從40%左右大幅躍升至70%,而且還在不斷增長。”
因為國際形勢的變化和國家信息安全的被重視,思科走了下坡路,華為等本土品牌開始“上位”。這看上去雖然是機緣巧合,卻是一種必然的結果。
回過來,我們再看蘋果專利糾紛的發展趨勢。
首先,我們要明確,蘋果被起訴是必然。任何一個蓬勃發展的市場,碰撞都是必然的。蘋果每年需要向華為繳納數目不菲的專利費用,華為前不久對三星提起專利訴訟。所以,佰利起訴蘋果,是必然中的偶然。所謂必然,是國產品牌在專利方面逐漸擺脫劣勢是一種必然;所謂偶然,不過是佰利在偶然之間打了第一槍。這里,佰利名不見經傳不是關鍵問題。
第二,不管是有意或者無意,蘋果都有可能侵犯了國產品牌的外觀專利。在手機外觀設計已經進入窮途末路的情況下,外觀設計雷同是件很正常的事情,這就看是誰在專利方面具有優勢了。因此,就要依據法律,客觀的看待這件事情,而任何戴著有色眼鏡看待這件事情的看法都是有失偏頗的。
第三,一旦法院作出不利于蘋果的判決,蘋果怎么辦?不利于蘋果的判決,是很有可能發生的。如果蘋果被禁售,那這絕對不是蘋果想要看到的結果,哪怕是區域性的禁售。中國市場對蘋果的意義,不言而喻,蘋果肯定會竭盡全力避免被禁售。而避免被禁售的途徑,除了繼續上訴,那就是和解。與其打無休止甚至敗局已定的官司,不如賠償。也許,這是最好的處理方式。
第四,一旦蘋果被禁售,或者名譽受損,那么誰是最大的獲益者?很顯然,是以華為、小米等為首的國產品牌,還有三星。如果蘋果被禁售了,就如同當年思科在政府采購中被邊緣化一樣,華為等國產品牌將成為最大的受益者。而三星,按照目前的中國市場形勢,被國產品牌打壓的可能性會延續。更何況,華為對三星的專利訴訟還沒有結果,三星被禁售也不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第五,國內的政策形勢有利于國產品牌發展,國貨,本土化是目前的主流趨勢。比如,最近兩部委發布的《關于實施制造業升級改造重大工程包的通知》提出,“樹立‘政府買國貨’的理念,通過政府首購、訂購和購買服務等方式支持國內創新產品。”這個大形勢,是有利于國產品牌的。
所以,通過回顧當年思科折戟中國的過程,以及蘋果專利案件的發展結果,除非法院認定蘋果侵權無效,那么, 思科折戟中國的故事很有可能重現!上一次是思科,這一次就會是蘋果。而受益者,則同樣是中國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