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過境遷,和以前PC 時代不同的是,現在硬件根本不賺錢,包括電腦硬件,目前的互聯網思維方向是:賣硬件不是為了賺錢,為了吸引大量的粉絲,做自己的生態鏈。聯想這個曾經的硬件大牛,貌似也開始學習互聯網公司的做法,也來做智能眼鏡和智能路由器之類的產品,也在弄自己的生態鏈,可惜的是沒做好,做得不倫不類的,“新板凳”平臺看似美好,其實只是一張“畫餅”,在這種情況之下,昨天聯想的CEO楊元慶仍臆想:孵化的業務將是聯想發展的二級火箭,他希望公司年營收擴張到1000億美元的規模!想得漂亮,但不靠譜!
千億大餅不是亂畫的!
以目前聯想的狀況還這么敢想,實在有點異想天開了。筆者曾在一篇文章中指出聯想目前最大的困境是:聯想新硬件產品同質化嚴重,設計丑陋用戶體驗差,只通過線上銷售,很難突圍。
另外所謂的二次創業平臺“新板凳”,從智能硬件三款智能代表作來看,實在太丑陋難看,智能能眼鏡實在沒新意沒亮點,從實物來看,這款眼睛的體型實在碩大丑陋,把整個眼睛都擋住了,這和谷歌眼鏡的輕巧相比,實在不在一個量級上的,以這樣的產品來打天下,實在難贏得消費者的心。因此楊元慶所謂的兩種思路和策略,高舉高打的大兵團作戰的做法和小分隊的做法(如新板凳),其實都有問題。如果沒有過硬的產品,沒有對未來產品的布局,都必將慘敗收場。
然后楊元慶對粉絲經濟的認識有偏差,他覺得“第一步,我們得讓員工們都為自己的產品自豪,不僅愿意用,還愿意推廣、宣傳和銷售。”筆者實在是“汗”,這是粉絲經濟嗎?說白了,這還是讓業務員去王婆賣瓜去跑著賣。說什么“當我們出一個新的產品和新的附件的時候,我們知道客戶在哪里。通過這些客戶、社區和這樣的網絡,來把產品銷售和推廣出去。這才是經營客戶。”說這個話的前提時,產品得有新意有亮點,即使知道客戶在哪里,你的產品明顯比別人貴,用戶體驗不如別人,人家還會買你的嗎?比如聯想的智能眼鏡,把半個眼鏡都擋起來了,用戶體驗連谷歌的三分之一,都沒有做到。何敢談“經營客戶”?做社交媒體、互動營銷,差不多也是這個道理。在粉絲時代,性價比是屌絲們最關心的事。在這種情況下,和新興的互聯網公司比,聯想還想賺硬件的錢,實在是“太可愛”了。
聯想幾次轉型都沒有成功,楊元慶也承認中國業務的確是遇到了一個坎。想過這個坎,聯想人首先做的是轉換思維,對很多互聯網思維要深刻透徹,而不是淺嘗輒止,把“粉絲經濟”進行偷換概念,這樣做的惡果是,粉絲沒培養起來,市場口碑也越來越差。這一點手,聯想手機完全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在小米手機的營銷模式的沖擊之下,再上后起之秀錘子手機的發布,聯想手機不但賺不到錢,市場基本上丟光了。聯想有再厲害的員工,有再厲害的渠道,銷售能力比粉絲經濟還是有限的。
在未來產品的布局上,聯想也是步步落后于人,在移動互聯上的布局更是頻現臭棋。聯想總是重復PC互聯時代那套打法,實在是難有起色。電視,手機,智能硬件,智能家居均呈現雞肋之勢,在這種惡劣情況下,二次騰飛,實在難于上青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