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段時間,關于國產手機的話題再次熱了起來。目前國產手機的份額占到了國內市場的一半以上,此形勢與十多年前波導、熊貓、科健等國產品牌大戰國際品牌情況相仿,于是輿論開始預測,中國手機廠商會重演當年最終集體陣亡的一幕。
艾瑞對主要電商渠道的數據分析可以佐證。2013年中國市場電商渠道銷量,三星占了20%,諾基亞占11.2%,華為占9.4%排名第三,聯想占8.4%,蘋果占8.1%排名第五。
從全球市場來看,IDC最新發布的2014年第一季度的市場報告顯示,三星占市場份額為30.2%,比去年同期增長22%;蘋果比去年同期增長16.8%,所占份額為15.5%;華為比去年同期增長47.3%,所占份額為4.9%;聯想比去年同期增長63.3%,所占份額為4.6%;LG比去年同期增長19.4%,所占份額為4.4%,排名第五。
將兩個數據進行對比,國產手機在全球范圍內的市場份額有限,主要貢獻來源于中國市場。
中國手機企業國際化的障礙
國產手機要守住中國市場的份額,不再續演十年前的悲劇,必須向國際邁進。而真正能突圍成功的,只能出自在全球市場上市場份額和增長率相對高的幾家廠商。與全球今年28%左右的增長率相比,華為和聯想在今年一季的增長率超過了整體平均值,那么未來成為國際性品牌的優勢相對明顯。
那么國產品牌在國際化的路上,需要邁過什么樣的門檻呢?
國際市場和國內市場的玩法完全不同,回顧這些年,國產品牌之前出貨量巨大但一直沒有成為國際性品牌的根源,有學者的研究表明,主要在于產品、營銷及專利防火墻并沒有實質性的突破,成為國際品牌的生產商,或產品只能銷后欠發達地區。
在手機行業里,三星是一家以營銷為驅動的公司,而蘋果是一家以產品為驅動的公司,其市場推廣行為完全不同。三星2012年全球的營銷費用高達140億美元(一說為120億美元),是蘋果的4倍以上,三星這樣投入是中國手機企業無法承擔的。同樣,就產品而言,在安卓系統下,目前即使是三星也無法拿出從用戶體驗到制造工藝能與iPhone相提并論的產品,中國手機廠家更難再超越蘋果產品。所以,從這個層面上看,中國手機企業要向國際市場邁進,無論從營銷和產品方面,都需要走一條完全不同于蘋果和三星的路。
近期,三星和蘋果的專利官司有一起結案,三星因侵犯了蘋果的一項專利被判賠償近1.2億美元,這足以再次引起中國手機廠家在邁向國際化的道路上的警覺。而這又涉及到了中國手機企業國際化的另一個命門——專利防火墻。
小米這類企業為什么無法走國際化的路?
前一陣有企業宣傳其PCT的申請量全球排名進入前三,似乎中國及中國企業的專利實力已進入了發達國家的企業水平,但刀客認為,這只是一種幻覺,是一種自娛自樂的精神在作怪,至于為什么,容刀客在后面表述。
雖然近期包括小米在內的一批企業宣布要進入國際市場,但前面刀客已說過,進入國際市場,其種子選手肯定不會出現在全球排名第五之后的名單里,如果是誰想進入就能進的話,那么中國的手機企業早就全部進入國際市場了。
我們來說說小米離國際市場有多遠。
不管是在美國還是在歐洲,如果要進入他們的市場,如果你銷量很小,根本就沒有人注意到你,你盡可以自已玩自己的,不違法就行。但一旦你的銷量影響到了蘋果等本地企業,那么,訴訟是無法避免的。這里面有兩層意思,一個是蘋果等企業的專利訴訟,另一個是由市場擴大帶來的售后方面的。
小米這類企業,其產品質量到今天仍然不能讓人放心,在國內因產品質量的口水仗就沒有停過,到了歐美市場,可能一兩場官司就得退下來。另一個問題,小米等企業所謂期貨模式或搶購方式,在歐美是否涉及到用戶欺詐也不好說。
專利方面更是要命的事,早期的HTC在美國市場賣得不錯,但由于自身專利儲備不夠,與蘋果的幾起官司下來,2014年第一季度勉強排到了第五,市場份額只有5%,而且還呈下降趨勢。
以小米目前的專利儲備,根本無法與蘋果對抗,更要命的是MIUI系統,其屏蔽了谷歌市場和安卓本身的一些應用,在國內玩玩還行,畢竟谷歌現在無法把觸角伸到中國來,但一旦進入歐美市場,就意味著連谷歌都會起訴它。請一個原谷歌員工來站臺,根本是不可能解決問題的。所以說,小米進入歐美市場的機會基本等于零。
小米尚且如此,其它企業就無需再說了。
蘋果之所以喜歡和手機廠家打專利官司,其根本目的如大家所知,就是要通過專利防火墻,禁止銷售競爭對手產品,以避免對自己產品帶來沖擊。
中國手機廠商的專利儲備到底是什么水平?
說到專利,大家可能被前一陣媒體炒作的PCT弄得有點暈。
其實PCT是《專利合作條約》(Patent Cooperation Treaty)的一個簡寫,根據PCT的規定,專利申請人可以通過PCT途徑遞交國際專利申請,向多個國家申請專利。說穿了,以前如果是一個企業或個人要申請國際專利,需要一個國家一個國家的申請,現在可以通過PCT的方式提交,然而由國際知識產權組織統一向各個締約國申請,而真正的授權方仍然是各國家的相關機構,至于某個國家批不批完全是另外一回事。所以說,這個PCT的申請數量根本不能代表一個企業專利實力。
而真正在國際上對專利實力評估有影響的是美國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會(IEEE)發布的全球企業在美國的最新專利實力評分。在2012年公布的全球企業專利實力排名中,只有華為進入了在通信、互聯網設備領域前二十的榜單,其排名17;而聯想進入了計算機軟件領域前二十榜單,排名第七。臺企進入榜單的企業較內地多,這也間接說明了,臺企在國際市場上的位置比內地要強很多的原因。所以說,中國企業在專利實力方面,與歐美企業的差距還很大,不是一天兩天就可以縮小的,也不是拿一個專利申請量就可以打敗歐美企業的。
事實上,與這一專利實力排名相對應的,是美國專利和商標局的年度專利授權榜單。今年元月份,美國專利局公布了2013年專利授權榜單,排名第一的仍然是連續21年居首的IBM,2013年美國專利局共授權了277835項專利,排名前50位的美國專利授權企業中80%為IT企業。在TOP50中,我們依然可以看到鴻海(富士康)、臺積電這樣的臺企,但看不到中國內地的企業,華為在榜單上排名52位,這是內地企業最強的專利實力了。
如此看來,說中國企業的專利實力進入全球前三純屬娛樂,而這也體現了為什么思科等美國企業這么敵視華為的原因,市場原因倒是其次,未來的華為在專利實力上對他們的威脅太大了。
誰會在國際市場上率先突圍?
話說回來,在當下的手機市場的形勢下,中國手機企業誰會在國際市場上率先突圍呢?
在刀客看來,無論是從現有的市場份額、增長速度和專利儲備來衡量,可以入選的種子選手太少,目前看只有華為和聯想才有可能日后成為國際性品牌。
然而,當我們仔細分析兩家的實際情況時,兩家企業的基因決定了兩家未來的國際化道路并不相同。
聯想一直延用貿工技的戰略,營銷能力強是其一直以來的特點。在PC方向產品相對成熟專利的儲備也比較充分,所以這幾年聯想PC的國際化走得不錯。然而當這種方式放在手機領域的,情況就發生了變化。
在國內市場,聯想的手機產品主要靠運營商渠道在進行推廣,產品在安卓系沒有什么特點。當然聯想的渠道能力和營銷能力很強,采用與三星相似的推廣手段,不是沒有可能成為國際性手機品牌。但聯想在通信領域的專利儲備很少,這將成為聯想進入國際市場的最大障礙。
近期聯想收購了摩托羅拉,這其中包括了摩托羅拉的2000項專利,雖然現在還不清楚這2000項專利是否涉及到了通信業的一些核心專利,但有總勝于無。同時在收購過程中,聯想獲得了摩托羅拉其它17000項專利的使用權,這在一定程度上為聯想手機的國際化構筑了一道臨時的防御,但這些授權可能在市場初期能幫助聯想進入歐美市場,但就長期市場而言,聯想仍需要在專利上早做準備。
另一個種子選手就是華為。華為手機的國際化步伐不斷在加快,近兩年,連華為的重要機型的首發都放在了國外,其國際化的意圖彰顯,帶來的是其市場成長速度也超出行業平均水平,這為其成為國際化品牌奠定了基礎。
在產品方面,華為自引進原寶馬的設計團隊后,其產品的設計及工藝水平有了巨大的進步。去年推出的華為P6,至少從目前來看,在一定程序上接近了蘋果的水平,客觀地講,不低于三星的旗艦產品,這為其國際化進程準備了足夠的底氣。
而華為與歐美各大運營商的渠道關系,可能比三星還要強,這在一定程度上為華為手機的國際化提供了廣泛的想像空間和迅速放大的可能。在這一點上,即使是現在日韓企業也只能望而興嘆。
最后一點,也是最為關鍵的一點,雖然華為的專利實力尚不能完全與美國企業平起平座,但至少可以與之抗衡。有消息表明,華為在LTE方面的專利貢獻已經達到了一個足夠的高度,據接近華為的人士透露,目前華為LTE核心專利占據了接近25%,這在中國企業里是絕無僅有的,這也給了華為在未來手機領域里的競爭力提供了保障,這也就是最近任正非在對華為終端業務部門講話是提到的那張罩著全球的知識產權大傘的寓意。這意味著,未來在國際市場上,華為基于LTE的手機難有其它企業對它形成產品以外的有效阻擊。就通信行業的專利儲備而言,刀客在前面已經說明,華為是中國手機產業最有實力的一家,沒有之一。
如此看來,就目前各廠家的實力和國際市場的情況衡量,能真正走進國際市場的國產手機品牌,也只有華為和聯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