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PC市場的銷量萎靡在持續加重。據Gartner數據顯示,2016年第一季度全球PC出貨量同比下降9.6%;如果按照另一家權威調研機構IDC的統計口徑,第一季度全球PC出貨量同比下降幅度高達11.5%。如果按照Gartner當季度全球PC絕對銷量6480萬臺計算,2016年第一季度的PC銷量甚至比2007年同期還低。
十年起起落落,而今重回原點。曾經被視為高科技代表的PC產業,為何會逐漸衰敗?盡管科技進步飛速,但為何用戶會覺得現在新款的PC對他們缺乏吸引力?網上到處是各種纖薄精
巧的筆記本電腦美圖,但到了線下賣場,其實很多臺式PC和筆記本電腦還是一副傻大黑粗的模樣。在我看來,PC產業的衰退,其他智能移動終端的侵襲是不可忽視的外因,但PC產業內部結構固化、缺乏創新熱情,所謂的技術創新與用戶需求背道而馳,才是更重要的主因。
為什么傳統PC會遭用戶嫌棄?
如果按照銷量統計,用戶對于PC的冷落正在加深。按照Gartner的數據,2016年第一季度全球PC出貨量為6480萬臺,同比下降9.6%,其實更可怕的是從2008年起,除了個別季度和年度有超跌反彈,全球PC出貨量整體走出了一條陰跌不止的K線。
之前有很多評論把傳統PC銷量下降的原因,歸結于平板電腦的奇襲,但其實現在平板電腦的銷量衰減比傳統PC更加嚴重,據IDC數據顯示,全球平板電腦市場的銷量現在已連續六個季度出現了下滑。在2016年第一季度,全球平板電腦的銷量同比下跌了14.7%,相比2015年第一季度全球平板電腦4640萬臺的銷量,2016年前第一季度的平板電腦的銷量縮減為3960萬臺。
但只要翻閱近十年來互聯網的流量增加值,以及用戶使用各類終端的平均上網時間,就會發現用戶其實對于終端設備和依存度和普及率都是在上升的。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在家庭娛樂的應用中,事實上已經逐漸取代了PC。
在商用辦公中,也有越來越多的企業在部署更便攜的平板電腦。傳統PC除了在復雜操作環境下的生產力工具方面頑強固守之外,企圖用觸控、多形態等手段反攻移動設備的努力,收效并不大。
為了在固化的市場中維持相對高的利潤,其實現在的筆記本電腦還存在著很多配置奇葩的現象。比如一個典型的移動辦公用戶,其實比較理想的配置是采用256GB以上SSD硬盤、重量在1kg左右、屏幕在14英寸左右,但現在8GB內存、256GB內存這些配置基本只會出現在動輒近萬元的高價產品上,你不得不花高價去同時購買更高階的處理器和觸控屏幕。
其實這些對用戶的日常應用來說價值并不大。所以,很多用戶會選擇把舊電腦上的機械硬盤升級成SSD,并升級內存容量到8GB,這些成本微小的升級其實就能夠讓打開軟件和網頁的速度飛快,購置新電腦的意愿自然就受到了抑制。
PC進化為何會陷入階段性停滯?
我認為新款PC之所以很難再打動用戶以及PC產業進化的一個關鍵點,在于廠商們做出的創新,對于用戶的應用和體驗來說基本上改變不大。在PC領域,微軟和英特爾的主導地位穩固,所以PC的創新基本上是由微軟和英特爾來推動的,但近幾年來他們的創新方向和用戶的實際渴求并不合拍。
英特爾通過架構和工藝交替并進的嘀嗒戰略,讓每一代CPU在性能數字上都有很亮眼的比例提升,但具體到實際應用中卻體現得并不明顯。舉個簡單的實例,在近幾代酷睿處理器的性能評測中,大多會選用一個視頻壓縮的測試項目,這是因為英特爾新款CPU中內置的視頻高速同步技術可以在特定的軟件支持下大幅度縮短視頻壓縮的時間。
從英特爾酷睿第三代處理器,視頻壓縮的效率提升都接近翻倍,但在現實中,可能絕大多數用戶都沒有把1080P的高清電影轉成480P的經歷,想在手機上觀看,直接用APP緩存或者下載480P的片源后再拷貝到手機上即可。對于真正需要視頻轉碼的專業用戶,高速視頻同步技術導致的畫質損失又是他們不愿去接受的,這種假想的應用需求和隨之產生的創新,浪費了眾多寶貴的研發經費,其實際效果和價值卻是大打折扣。
微軟對于觸控交互技術的判斷,我認為也出現了重大的誤判。蘋果iPhone用觸控屏改變了用戶的交互習慣和整個手機產業,但觸控交互的屏幕尺寸需要以手腕和手指轉動就能覆蓋為準,屏幕對角線基本上就是25厘米(10英寸)左右,但隨著Windows8發布的一系列大尺寸臺式一體機和觸控筆記本,都需要手臂移動才能覆蓋整個屏幕,而且Windows軟件商店奇葩的向開發者收費、而不是給開發者分成的策略,使得適用于觸控屏幕的PC軟件應用極為稀少。
只要是親身體驗過哪些糟糕或者說學習成本超高的設計,我相信絕大多數用戶都不會有升級新電腦的心思,在Windows10發布的很長一段時期內,即便是電腦硬件壞掉被迫購買一臺新電腦的用戶,有很多人也會放棄Windows8退回到Windows7。
PC產業再次變革的動力與希望
除了《暗黑破壞神3》、《魔獸世界》等經典游戲巨作發布,我已經想不起身邊的朋友大規模購買PC是什么時候了。在游戲PC或者游戲筆記本領域,近幾年的銷量成長是較為樂觀的,在我來看,大多數家庭已經不再把PC當做一個大而全的信息中樞了,所以還想讓PC扮演全能戰士的嘗試注定是越來越難走通的,PC未來的進化方向應該是越來越個性化、定位精準化。
希望獲得超長待機的移動辦公用戶,沒必要為性能強勁的GPU埋單;而那些對計算性能非常在意的用戶,你沒有必要非在他們不在意的機身體積和功耗上浪費太多精力。未來用戶對PC的需求依然會長期存在,尤其是在作為生產力工具的時候,但他們只會為自己需求的功能和性能埋單,想要一籮筐兜售對他們來說無用但卻強大的硬件配置將會變得越來越難。
蘋果的Macbook其實是近幾年PC進化的標桿性產品,盡管全球PC出貨量的同比跌幅百分比已經在兩位數,但蘋果整體在PC產品線上的跌幅是在所有廠商中最小的,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更重視設計感和用戶體驗的精致產品,依然具有穩定的用戶群體支持。
傳統PC廠商如果依然過度強調自己的市場份額優勢、供應鏈優勢,那么會很容易習慣成自然地走入到大規模工業化生產的路徑上,很難做出突破現用產品應用范疇的重大創新。從我貼身體驗來說,至今還沒有任何其他設備能夠完整地取代PC來進行復雜的辦公操作,所以PC產業在近年來還會維持一個相對穩定的銷量。
但PC產業的變革已經迫在眉睫,華為在宣布推出MateBook筆記本電腦之后,之所以引發產業的高度關注,我認為有很大一方面是用戶期待新的參與者用創新打破桎梏,用技術創新來徹底推翻表面參數和指標不斷進步、但用戶體驗停滯不前的傳統PC產業。
我親自試用過華為MateBook之后,雖然我認為它的鍵盤支架調節角度設置還不夠靈活,但整體而言,這款Matebook已經可以跟經過了4代產品更迭、目前已經相對成熟的微軟Surface book去正面抗衡了。
華為是一個很軸的企業,認準一件事就舍得投入、不達目標不罷休,在3G時代毫無特色的華為手機,現在在智能手機市場已經躋身世界第三,而華為平板電腦出貨量現在已經沖到世界第五,尤其是在設備網絡化、智能化趨勢越來越明顯的今天,華為在移動通信領域的積累,我認為華為有一定的概率促進PC產業的再次進化。
回顧往昔,英特爾借迅馳平臺的推廣促進了PC擁抱互聯網的進程,但現在大多數的筆記本電腦還是要借助WiFi來實現網絡互連,這顯然與移動辦公隨時隨地連接網絡的需求有巨大的鴻溝,所以未來的MateBook內置通訊模塊以及數據套餐,都有可能成為改變PC應用形態的重大改變;而利用華為的云服務,讓不同設備的數據實現無感、無縫的同步,也是巨大的創新契機。
華為進軍PC,如果只是去跟傳統PC廠商拼配置、拼價格,我認為那基本毫無勝機;但如果華為能夠針對PC產業以往的頑癥,讓PC真正進化成時刻在線的辦公利器,讓各種設備和數據的溝通變得更加簡單和快捷,并能夠打造一個能夠催生各類軟件應用蓬勃發展的生態系統,那么接棒蘋果徹底完成推翻傻大黑粗、設備孤立、應用貧瘠的PC舊王朝,其成功概率其實并不低,值得放開手腳放手一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