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9日,由于在“網絡計算的模式及基礎理論研究”領域獲得重大成果,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學校長張堯學領銜的團隊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
這項成果有一個閃亮的名字,叫“透明計算”,是一個與“云計算”有一定相似性的成果。
1991年起,張堯學先后任職清華大學、教育部、中南大學等單位,這項成果的研究歷經20多年。對于這次獲獎,他說,自己運氣很好。
何謂透明計算
與“云計算”有一定的相似
張堯學團隊率先提出的“透明計算”,被國外同行稱為“先于云計算、包含云計算”的網絡計算模式。
從計算機誕生起,“馮·諾伊曼結構”就“一統天下”。由此帶來的問題,例如網絡安全性低,存在病毒、后門、監控;操作系統、芯片、中間件構成的產業鏈也受制于人;用戶很難在同一電腦終端上實現跨平臺操作。
手機不斷更新換代,個人電腦、平板電腦同樣推陳出新,一個軟件被破壞了,安裝起來麻煩。計算機都是廠商安排好的,買手機、PC機,軟件也都是廠商搭配好的。這些費錢又費事。
張堯學說,“透明計算”針對的就是上述問題。他們希望通過這種方法,使用戶有權利選擇不同的軟件和服務。
透明計算打破了這樣的束縛,在一個特有的超級操作系統(METAOS),“我們的想法是,前端放的只是一個虛擬的、看得見的圖標,軟件或數據跟你的機器分開了,放到網上去了。”張堯學說,從這個意義上來講,“透明計算”跟云計算有一定的相似。
操作系統也能存在服務器上
張堯學說,透明計算是一種支持服務共享的網絡計算模式,它實現了運算和存儲的分離。
它包含兩大部分。一是面向用戶、面向服務的,只做提供服務的運算;二是支援或者操作系統,這部分放在服務器上,用戶可通過網絡獲取。
這就意味著,通過透明計算,我們現在用的手機和電腦里的那些軟件和操作系統都放到網上去,計算機變得“又輕又瘦”。
“此時服務器不僅存儲資源,還存儲操作系統。”張堯學說,用戶拿在手上的終端就相當于裸機,只做需要的服務運算,相比現在的手機或者電腦,這個“裸機”要小很多,也要簡單很多。
張堯學說,把資源和操作系統放到網上后,用戶怎么獲得,就需要用戶自己去選擇。到底是選喜歡的系統,或者是國產系統,都是用戶自己的事情。
在透明計算的世界里,用戶使用計算機就像使用iPad一樣,通過網絡獲取想要的服務,在享受完服務之后,就可以再把它扔掉,再獲取新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