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器仍然是商務IT基建的主心骨,但在云時代,用戶的選擇會更加復雜,不是單單選擇硬件和操作系統那么簡單。本文我們談談用戶要最大化自家服務器系統的性能時候應該考慮的關鍵因素和策略。
專家們曾經有過一些現在看來貌似荒謬的預測:例如,專家們曾預測全球可能會只需要五臺計算機。在個人電腦普及之后,曾有人認為640k內存就足夠完成用戶所必須的工作。類似的預測仍然層出不窮。
讀者們應該都有這樣一種印象:以前計算機的運作跟當今計算機的運作完全不同。最初,用戶都是在集成化處理終端中輸入數據,然后從黑色顯示屏里的綠色字符中讀取反饋信息。
上世紀八十年代,“白箱”-即個人計算機降臨了。雖然第一代PC很昂貴,操作很復雜,但很快,幾年之后就出現了altair和apple 1代個人計算機,然后圖形界面,鼠標,彩色顯示器等紛紛涌現,非科學人員的普通用戶也可以使用計算機了。再后來,配備數兆內存的高性能pc和互聯網絡進入到大眾生活中,我們迎來了服務器時代。
今天是云的時代
云計算有效利用了高性能處理器,大容量內存,大容量存儲器和虛擬化技術的優勢。現在用戶在辦公室中不僅可以使用本地的應用,也可以使用運行托管在外部機構的中央系統中的應用。
例如,用戶可以使用本地安裝的字處理軟件來將文件保存到本地計算機硬盤中,或則為方便同事讀取,將文件保存到公司的本地服務器中,甚至還可以將數據同步到云端的托管存儲中,這樣用戶的客戶也可以快捷的讀取數據。
對計算機用戶來說,這是個偉大的時代。我們正處于這樣一個臨界點:有大量穩健,成熟,可靠,易用,價格低廉的科技可供使用。單一的“云時代”不會持久,我們已經在邁向一個混合云會成為范式的時代,用戶可以自由選擇適合自身情況的解決方案。
效率使用服務器中的絆腳石
用戶將服務器性能最大化時面臨的阻礙是哪些?很多機構一有需求,就會添加服務器,而沒無前期的預案。隨著業務的增長,服務器越添越多,最終機構購買了數量不菲的服務器。這樣麻煩來了:有些服務器全負載運行,而有些服務器很多時候則一動不動。舉例來說,一個服務器里的磁盤空間時常不能被其他服務器有效利用,這樣導致某些服務器負擔過重,而有些服務器的資源被浪費。
以上問題的一個解決方法就是:虛擬化技術。使用虛擬化技術,用戶無需為每個業務活動單獨購買實體服務器,而只需要一次性購買一個高性能服務器,然后在這個服務器上部署多個虛擬服務器即可。這有助于減少機構中物理設備的數量,能改變管理服務器的手段。這是虛擬化的眾多好處之一,但很多用戶在遇到“如何找到新手段來管理本部門的IT“問題時往往忽視了虛擬化的這個好處。
讓我們再談談云。不管你是何種技術的擁裔,筆者都敢打賭說肯定有人跟你提到過云或則“以XX為服務”的術語。有了云之后,用戶可以不必部署自身硬件和軟件,這些部署工作全都可以交給云服務提供商來完成。只要能接入互聯網,并且網速較佳,那么用戶就可以在任何設備上,僅僅使用一個網頁瀏覽器來進入系統。
如果用戶擔心將公司內關鍵系統和信息外包會有風險,那么用戶可以選擇使用外包方提供的封閉的,不共享的基建和應用。這就是私有云。私有云使用基于互聯網的系統,但用戶只能通過私有連接進入系統,不會與其他用戶共享。
用戶在評估何種解決方案適合自身情況時,可以嘗試以下步驟:多花些時間記錄和分析當前的業務,發掘業務處理中使用的技術有什么問題,然后找出手頭所有的技術和當前業務需求的差距。用戶很容易跟風部署流行的技術,但如果用戶通過以上步驟權衡利弊本身需求的話,可以減少部署不能滿足工作需求的系統的風險。
云供應商經常兜售的云端的一個重大賣點就是:云端可以減輕用戶的電費負擔,用戶的系統會更環保,更易于管理。我們覺得運供應商的這個賣點需要用戶花更多時間的調查研究才能論證-特別是其中“云更環保”的賣點尤為可疑:用戶自身的碳足跡雖然可能減少,但這些碳足跡只是轉移給了服務器提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