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4日訊 就在上周,國際性非營利媒體組織,專門公開來自匿名來源和網絡泄露的文件的維基解密首次發布頭條新聞,披露了一份關于CIA黑客活動的大規模機密文件緩存。這些文件來自被美國情報界稱為Intellipedia且相當鮮為人知的歸檔服務?!哆B線》雜志將其稱為人們幾乎從未聽說過的“間諜版維基百科”。
相關閱讀:
維基解密再曝美國情報機構驚天內幕 批露CIA網絡武器庫 但同樣秘不示人的另一項服務則同樣令人震驚,即“間諜版Twitter”——eChirp。
這項最初被稱為“微博應用”的服務負責提供“一套高速的非正式信息系統,用以增強并促進信息共享與協作”,且得到美國情報間諜人員的廣泛使用。事實上,由于信息自由法案要求公布相關數據,因此如今我們已經得以了解eChirp上共存在多少名用戶及多少條短文。
根據美國國安局根據信息自由法案要求作出的回應,截至2013年年底eChirp擁有60593名絕密用戶、25344名機密用戶以及15468名非機密用戶。這些用戶總計在eChrip上發布了875160條絕密短文、51632條機密短文以及56601條非機密短文。
這項僅對受邀用戶開放的服務主要受到Twitter的啟發,且運作方式也基本相同,即允許用戶發布不超過140個字符的短文消息。根據負責管理eChirp的美國國家安全局(簡稱NSA)的介紹,這項服務旨在“強化并促進信息共享”。國安局在一封電子郵件聲明中表示,“eChirp非常適合處理快速態勢感知型事件。”
eChirp本身屬于Intelink的組成部分,后者則屬于美國間諜系統內使用的一組安全內部網絡。任何在情報界內工作并有權訪問Intelink的人士,亦同樣有權使用eChirp。用戶之間可以共享鏈接、提出問題并與擁有相同工作方向的同行情報分析師進行聯系。但其具體實用性仍然不太明確。
曾效力于美國國防部網絡且使用eChirp項目的網絡安全專家Matt Devost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其作為一套社交媒體的實際效果,具體取決于您所關注的對象以及共享的信息。不過在非機密環境下,用戶只能鏈接至互聯網上的內容,所以這種立足于封閉網絡但卻只能指向互聯網的作法確實顯得有點蠢。”
來自某情報界所使用社交媒體工具主題演講的幻燈片資料
曾使用eChirp服務的恐怖主義專家Mark Otley則指出,他曾利用eChirp與其它組織機構內的人員取得聯系,同時亦為他人提供資源。他補充稱,eChirp亦能夠顯著“促進各方建立起友誼”。
Otley在郵件當中寫道,“我堅定地認為eChirp有助于情報界各組織機構之間的合作。它的存在讓我能夠更輕松地尋求幫助,因為我知道會有朋友回應我的請求或者將其轉發給其所知曉的最擅長相關內容的人士。我也喜歡盡可能幫助其他人,不僅是幫助同事、也是在幫助朋友。”
“這種立足于封閉網絡但卻只能指向互聯網的作法確實顯得有點蠢。” eChirp并非美國間諜機構受現實世界社交媒體啟發而打造的惟一一款工具。事實上,情報界還擁有A-Space——一套間諜版本的Facebook。美國國安局方面無法提花與A-Space相關的統計數據,但一位要求匿名的前任情報分析師表示,幾年前她曾經使用過這項服務,其基本上屬于MySpace與Facebook的綜合體。分析師們會利用它共享信息或者發布初步的情報分析結論,同時尋求反饋與服務。
這位分析師在郵件中指出,“如果某位情報人員在中國工作并有所發現,其可以把內容發布至A-Space當中并對觀點進行評論、共享且進行初步分析,其他人則可以參與討論,包括同意、反對以及添加信息等。”
遺憾的是,美國國安局并沒有提供這些平臺的截屏信息。因此如果大家當前或者曾經使用上述平臺,并保留有其界面圖片,請通過您最信賴的安全通信方式向我們提供。
總而言之,這些工具提醒著我們,如今的間諜確實就像我們普通群眾一樣,也需要發布推文并通過網絡百科全書搜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