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于京東12G用戶數據泄露,信息安全再度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有記者在調查中發現,除了電商平臺存在泄露數據的風險外,還有不少黑客在網上專門兜售盜取信息的技術。
這些黑客一般以承接“破解各類密碼、微信微博、聊天記錄、定位找人和查手機短信內容”等業務為生。根據他們的描述,盜取這些信息相當簡單,甚至連商業交易過程中的供應商名稱、地址、聯系人、銀行賬號等敏感信息,也能手到擒來。有記者扮作購買者,結果證實了這些信息的真實性。問題不在于這些黑客究竟通過何種技術手段獲得了這些信息,令我們焦慮的是,他們居然能如此輕而易舉地獲得這些信息,并且以此營生的黑客還為數甚巨。在他們面前,我們的私人信息仿佛裸露在空氣中一般,缺乏絲毫保護,生活居然如此不安全,盡管有人竭力否認,但聯想到生活中莫名的騷擾電話和電子郵箱中堆積的宣傳廣告,絕大多數人恐怕也不得不接受事實了。
我們的時代是信息時代,這不僅是因為信息逐漸成為財富的代名詞,還由于儲存、利用信息的方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過去分散在各個角落的信息,現在可以通過互聯網技術迅速集中起來,搜索信息變得輕而易舉。丟失一條信息往往意味著其余隱秘將隨之被曝光,信息安全成為影響個人安全的最關鍵因素。在這樣的時代,不斷搜集用戶信息的電商平臺,如果不能適時提升防范黑客攻擊的能力、不能建立安全可靠的網絡防御系統,后果顯然不堪設想。有人或許要指出:網絡上公開兜售技術的黑客,為了吸引學習者,往往不切實際地夸大其詞。根據調查,許多信息泄露案件,并非黑客單方面入侵數據庫造成,而是因其買通了“內鬼”。通過收買內部企業員工,令其監守自盜,最后轉手倒賣信息,這種情況恐怕更為常見,2014年初支付寶20G用戶信息泄露事件即為一例。所以,造成信息泄露的原因很多,許多時候情況相當復雜,在黑客技術不斷升級時,相關企業的防護技術也要持續更新。
然而我們必須承認,在應對信息泄露事件時,涉事企業常常表現出過分的自信。如此次京東數據泄露事件,京東在第一時間居然表示這批數據源于2013年的一次安全泄露問題,并表示在發現問題后就及時修復了系統,“確實仍有極少部分用戶并未及時升級賬號安全,依然存在一定風險”。這種掩蓋問題、知而不告的態度,或許能暫時欺騙消費者,可一旦發生事故,伴隨著信息被泄露的恐慌,企業自身的信譽也將受到沖擊和挑戰。應對信息泄露,要及時挑明問題、積極展示成果。從今年4月開始,公安部網安局牽頭全國公安機關開展了為期六個月的打擊整治網絡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犯罪專項行動,已偵破案件1868起,抓獲犯罪嫌疑人4219人,其中包括各行業內鬼391人、黑客98人,相關部門應積極宣傳這些成績,幫助人們擺脫信息被泄露的恐慌,穩定社會情緒。
正因瞅準個人信息的價值,一些犯罪分子不惜鋌而走險,鉆技術空子、視國家法律為無物,這說明,打擊盜竊信息犯罪將成為我們長期面對的問題,除了在技術上提高自身防御能力外,周期性地整治黑客行為、重塑公眾對信息安全的信心等同樣極為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