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方都市報》記者暗訪個人信息網絡買賣發現,只需提供一個身份證號碼,即可查詢證件涉及的包括開房記錄、乘車記錄、銀行記錄在內的11個項目,價格僅700元。事后,記者向多部門舉報,但遭遇“踢皮球”。
近年來,個人信息泄露往往與各類詐騙活動綁定到一起,特別是在發生徐玉玉事件后,危害有目共睹。
從各類報道來看,個人隱私的泄露的源頭除了老百姓日常疏于管理外,更重要的渠道是黑客撞庫或是與個人信息密切相關的銀行等社會機構“內鬼”買賣所得。這也是警方和管理部門打響個人信息保衛戰的關鍵。
從源頭出發,若能在追究內鬼和黑客的個人責任的基礎上,對所屬機構也能實行“連坐”,將有助于增加信息泄露的違法成本,增強監管層面的震懾力度。
針對QQ群、微信正成為個人信息的非法交易平臺,相關企業應承擔起必要的社會責任,一旦發現異常應當立即啟動關群、留證、舉報等工作。
打擊個人信息泄露和非法交易,還要避免九龍治水的局面。從報道來看,正是監管怠慢給黑色利益鏈條留下了生存空間,這也是普遍存在的現象。鑒于此,多部門應組織專門的執法機構或聯動組,專注于對此類犯罪行為的實時監控與打擊,不讓監管停留在“踢皮球”的階段。
保護個人信息意義重大,嚴格的執法監管與法律懲處只有落實到涉及非法交易的每一個環節,個人信息才有望被放進“保險箱”,更嚴重的社會危害苗頭才能被盡早掐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