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香港中評社報道,棱鏡門事件催生了國際上對構建網絡空間新秩序的呼吁,網絡安全問題也逐漸成為中美亟待解決的首要問題之一。如何構建網絡空間新秩序?中國應該怎樣參與到構建網絡空間新秩序中來?日前,北京智庫專家們在參加主題為“國際網絡安全秩序”的第十三期清華國際安全論壇時,解答了這些問題。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院長助理張力研究員對中評社表示,構建網絡空間新秩序,首先體現在國家要對本國在網上的行為負責。他回顧說,第一次”中美網絡安全二軌對話”中,第一個議題是網絡主權,第二個議題就是被美國稱做“負責任的國家行為”議題。
他說,在美國看來,網空的穩定和有秩序,首先體現在國家要對網上活動負責,對本國公民的行為負責,這個關系就是河床同河流的關系。“一條河流在國境內流,如果要保證整條河流的清潔,就要從上游著手來保障河水質量”。
張力對國內網絡安全領域企業的逐步發展深感欣慰。“想要在網絡空間有話語權,首先就要了解網絡空間的真實情況。”他指出,美國人在做網絡攻防能力建設時,最核心的一點就是網絡空間的態勢感知,也就是360大會中提到的“看得見的安全”。“連看都看不見,還有什么安全可保。”
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副會長郝葉力將軍建議,建立網絡空間新秩序主要把握四點,一是新文明的覺醒,二是新規則的主導,三是新型強國的示范,四是新型大國關系的引領。“這四點強調了新型強國的示范和新型大國關系的引領,這是在構建網絡秩序上必須的作用。”
“強國擁有資源管控的優勢,如果強國所建立的秩序不具備開放的性質,我們就要質疑。”她指出,新型強國和傳統強國區別在于,“強大不任性,先進不凌人”。一旦強國建立的秩序中不包含代表發展中大國利益的聲音,那么這個秩序就會失衡。
她強調,中國在網絡空間的新規則的制定過程中,要與美國保持“競合關系”,要保證兩國“斗而不破”。“只有勢均力敵才能構成平衡,沒有力量就沒有權利談判,中國要講規則地發展。”
清華大學當代國際關系研究院院長閻學通在總結發言中也表達了對構建網絡空間新秩序的看法,“誰的價值觀被被世界多數國家普遍接受,誰就是秩序的主導者”。原因是,價值觀、制度安排、規范是國際秩序的三要素,網絡秩序也如此。國際秩序受主觀因素影響,要建立成什么樣,由價值觀決定。
他建議國內展開反思,是否當網絡實力較弱時,就必須展開以防御為主要概念的網絡行動。此外,過渡防御網絡信息,會不會削弱中國在國際網絡空間的權利。
在他看來,從事國內網絡秩序的研究應包含有三個方面。一是,技術方面提供實力支撐。二是加強外交政策方面的研究能力,解決權力爭奪能力。三是,學界加強價值觀方面的研究,思考怎樣的價值觀才能被世界普遍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