駕車、坐公交、步行,智能交通能為我們出行帶來哪些改變?
綠燈主動為公交延時、使用手機APP就能叫來出租車,不知不覺中,智能交通已在不斷地改變著我們的出行。而未來,坐公交、開車、泊車,智能與交通的碰撞更會讓人應接不暇。昨天,第十四屆亞太智能交通論壇在南京開幕,這場展會將持續到4月29日,如果您想了解最前沿的智能交通技術,可以到南京國際博覽中心一探究竟。
不會停車?自動泊車系統一分鐘完成側方位停車
這個太小、那個太擠,為了找到一個無需過于費力就可停入的車位,或許需要沿著同一個街區繞上兩圈,這讓很多開車人頭疼不已。而全自動遠程泊車輔助系統的體驗,絕對算得上是新手的“福音”。
昨天在展會現場,記者就嘗試了一把側方位“自動泊車”。車在行駛過程中,若車速不超過35公里/時且距離路旁停駐的車輛不到1.5米時,超聲波傳感器開始自動搜尋路邊停車位。當路邊有長4.5米以上的空間時,車內的顯示屏上就會顯示出這些車位,并發出提醒。
此時,駕駛員只需要在屏幕上選擇一個車位,踩剎車,手離開方向盤,按下車上的“P”鍵,自動泊車輔助系統就開始自行停車了。轉向,前后挪移,如果遇到面積較小的車位,還會自動前后“多動幾把”。記者體驗時,車輛從找到車位到停入車位,整個過程不到1分鐘,速度比普通司機的停車速度更快。
目前,這款技術已經在一些品牌的車輛上使用。未來駕駛者還可以利用智能終端,如便攜式的手表等,激活遠程泊車輔助系統,即便駕駛者已經離開車輛,系統也能夠獨立控制車輛完成停車。一旦車輛到達目的停車區域,車輛自動上鎖。
害怕擁堵? “交通眼”實時路況導航規避擁堵
無論駕車或是公共交通出行,導航已經成為城市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目前我們使用的導航雖然能夠提供精確的路徑規劃,但卻對擁堵的路況無能為力。
“面對這個問題,要實現的就是對擁堵的規避。”參展商負責人顧俊向記者展示了已經在一些新款車型實現的實時路況導航。“當確立了目的地后,規劃路徑會實時調整,比如,此時中山東路十分擁堵,那么系統就會重新規劃一條線路繞開擁堵路段。”顧俊介紹,實時導航系統的后臺是基于南京市出租車、公交車后臺GPS數據,以及各交通信號卡口的流量統計,每五分鐘會進行一次更新,系統自動選擇是否要改變前方路線。
如果車上沒有自帶這種功能的導航,手機上安裝“路況交通眼”的APP也能替代。除了基于城市內部的路徑規劃外,也能實現城市到城市之間的多模換乘,比如城市到城市之間如何搭乘公交、地鐵、火車、飛機,甚至公共自行車的路線都可以規劃好。“目前范圍覆蓋了中國大陸地區337個地級市,而在南京,公共自行車騎行導引也將在今年6月份加入系統。”
不夠安全?前方遇行人時車會自動停下來
為了保障道路安全,很多智能設備的研究機構都推出了車與車、人、路的協同技術。由清華大學牽頭研發的“智能車路協同系統”,就引來了很多圍觀。
記者上車體驗發現,在車的駕駛座前方,擺放著一個顯示屏。“左轉綠燈16秒,直行紅燈23秒……”車輛在行駛時,顯示屏不斷提示著前方交叉路口信號燈的狀況。同時,每個信號燈旁還有一個車速的顯示,在道路車速限制的范圍內,車速顯示紅色表示“無法通過該路口”,黃色表示“加速可以通過”,藍色表示“此刻的速度可以通過”。如果駕駛員因為疏忽而即將“闖紅燈”,車輛會在路口停車線前自動剎車,待綠燈亮起后,再自動啟動。
而在高速公路上,一些司機的疲勞駕駛會產生安全隱患,“車路協同”也能解決。通過車輛車頭及兩側安裝的雷達設備,車輛與前車會自動保持一定安全距離,開車時駕駛員只需操縱方向盤,避讓、加速、減速這些事情可全部由車載智能終端完成。如行駛在道路上,突然有車加塞,或是前方有行人,車輛會通過自動制動裝置自動降速或是剎車,主動避讓。
而對于很多喜歡玩手機的低頭族,也可以加裝相應的APP,當車輛距離行人還有160米時,手機會震動提醒。
想更便捷?未來在江蘇“刷臉”就能乘火車
日常生活中,我們正越來越多地接觸“人臉識別”:刷門禁、打考勤,甚至是學駕駛……如果這項技術應用在交通出行領域會怎樣?記者從昨天的智能交通展會上獲悉,目前江蘇交通部門正有意向引進人臉識別技術,未來可能率先實現“刷臉乘火車”。
“這種3D人臉識別系統將人臉各個區域的凹凸感清晰錄入后,即使是同卵雙胞胎也不能‘蒙混過關’。”參展商南京藍泰交通設施市場部經理劉健介紹,由于系統的高像素點,所以這種識別不會受到光線的影響,即使是漆黑的環境也能輕松應對。去年,南京青奧會運動員入場通道就使用了這套人臉識別系統。
刷身份證乘高鐵,已經讓出行的乘客體驗到了現代科技的便捷。而當人臉識別技術應用后,只要預先錄入乘車人的人臉信息,便可以在檢票時通過人臉識別終端通過閘機,除了方便快捷外,也更加安全。“未來,機場甚至地鐵也能使用。”劉健介紹,目前與鐵路部門的合作正在商談中,刷臉乘高鐵有望率先成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