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曾經火爆一時的“快的”和“滴滴”兩款打車軟件的戰火終于在5月16日正式熄滅,代表著智能交通時代的戰爭正式拉下帷幕。但是這只是智能交通時代的一場小小預演,我們的智能交通熱潮還在不斷地醞釀之中。智能交通時代的未來將是手機APP和互聯網組合仍將是潮流趨勢。
打車軟件“燒錢”大戰正式結束
5月16日下午“快的打車”在其微博上發布的《致快的打車用戶的一封信》中表示:歷時近5個月的補貼活動將于今日告一段落。而在快的打車軟件公司發布“停補”消息僅1分鐘后,嘀嘀打車軟件公司也發布一份內容相似的“停補”通知,至此持續了半年的“燒錢大戰”正式熄火。
打車軟件戰火熄滅 智能交通發展熱情不減
從2月開始,國內打車軟件開始一輪“野蠻生長”,騰訊、阿里巴巴等互聯網巨頭揮金如土,通過給乘客、司機返還打車補貼的形式搶占線下市場。這種瘋狂的市場爭奪戰,在愈演愈烈的同時,也逐漸被市場冷靜反思——要解決打車難,光靠的哥“搶單”是遠遠不夠的。
異軍突起的交通系統類APP,的確讓消費者受益良多。不僅僅是公交車、出租車、飛機等相關信息,包括開車一族所用的導航、交通路況、加油站信息、違章查詢軟件等等,都開始為交通系統“打補丁”——不斷地彌補政府交通部門、交通工具和交通主體之間的信息空白,讓三者更加高效地進行信息交互。換句話說,要建設智慧城市,就離不開它——智能交通系統。
智能交通時代:移動互聯網 智能手機唱主角
伴隨著移動通信和互聯網技術的推動,智能交通將使用最新的通信技術來提升信息的獲取和提供手段,使交通信息參與各方的信息共享更加豐富和透明。在交通領域,移動互聯網改變了人們的交通習慣,也讓城市智能交通建設悄悄發生了改變。
近年來,北京市在發展智能交通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致力于利用信息技術為首都的交通裝上智能“大腦”。北京市交通信息中心副主任劉浩介紹說,為了緩解交通擁堵,破解車與路之間的矛盾,北京在完善道路規劃的同時,積極開展智能交通建設。
交通運輸部2013年公布的調查數據顯示,智能交通能夠提高道路使用效率,使交通擁堵減少約60%,使現有道路的通行能力提高2-3倍。車輛在智能交通體系內行駛,停車次數可減少30%,行車時間可縮短15%-45%,車輛的使用效率能夠提高50%以上。
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網絡覆蓋面越來越廣,手機用戶真實感受到智能交通系統帶來的便利:人們通過手機終端,可以得到各式各樣的交通信息,并管理自己的出行計劃;同時,政府部門也能夠更好地規劃城市交通設施建設——通過對公共交通設施使用頻率的信息統計,政府部門可以加大對薄弱環節的改進。
目前,地圖、交通、公交類App應用已經突破上千款,在交通的眾多細分領域百花齊放。
傳統導航公司高德軟件推出的免費導航應用App“高德地圖”,其移動端用戶已破億。高德首席執行官成從武表示:“地圖已經成為移動互聯網入口之一,而這一業務無疑是智能交通的重要組成部分。”
盡管北京在智能交通方面取得了長足進步,但發展智能交通,北京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劉浩介紹說,提高數據的準確性是發展智能交通的重要條件之一。而目前在數據收集上還有很多值得提升的空間,比如需要更多能夠提供數據支撐的設備以及更好的監測方式,以獲得更精準的道路數據。
建設全面的智能交通系統可以引導城市交通科學的發展方向,最終突破城市化帶來的交通困局。智能交通目前要解決的問題,首先要提高交通監測水平,獲取更真實的道路信息,確保數據來源的可靠性,縮小監測間隔。“借助手機通信這一成熟的系統,可有效解決監測間隔遠、定位車輛少的困境”。手機定位與衛星定位的GPS系統不同,是通過修在路側的手機基站進行的。在北京,大概200-500米就有一個手機基站,這些手機基站的接受能力比30余顆GPS衛星強很多。其次,對動靜態海量交通數據的挖掘分析成為智能化交通信息處理分析的核心內容。調查顯示,韓國3G手機上的服務,有50%以上與交通有關,包括實時道路交通信息、地鐵和公交信息、火車和飛機班次動態信息、換乘信息、與汽車服務有關的信息等。
以智能終端為服務窗口、以云計算和大數據分析技術為支撐的智能交通信息服務正在逐步成為主流。專家表示,為了滿足公眾出行多樣化、個性化、動態化的交通服務需求以及交通應急救援、跨行業綜合交通服務需求,還需要應用新一代移動通信、智能終端以及大數據、云計算等新技術來大力推進個性化的移動服務發展,讓民眾“隨時隨地”享受到智能交通帶來的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