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顯示,2017年,國內醫療信息化行業市場規模已經達到448億元左右,預計2021年市場規模將達到863億元,年復合增長率約為17.81%。巨大的市場發展前景已吸引眾多企業競相涌入。
但行業發展仍面不少問題。在近日召開的“中國醫院協會信息網絡大會暨中外醫療信息網絡技術和產品展覽會(CHIMA2018)”上,一些政策研究制定者、行業企業到醫院代表認為,我國醫療信息化建設雖然取得長足進步,但仍處在困難與機遇并存的階段。
對此,心醫國際總裁邰從越7月16日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我國醫療信息化發展20余年,信息化作為新醫改的重要支撐體系,已取得巨大進步。但由于不同醫療機構間信息互聯互通的挑戰,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醫療信息化機遇大于挑戰
自2015年4月國務院發布《全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規劃綱要(2015-2020)》(以下簡稱《綱要》),提出加強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設以來,我國的醫療產業信息化建設提速。
《綱要》提出,到2020年,將實現全員人口信息、電子健康檔案和電子病歷三大數據基本覆蓋全國人口并信息動態更新。
眼下醫療信息化似已進入“攻堅期”。前述會上,國家衛生健康委醫政醫管局巡視員李林康指出,目前全國共有4100余家醫院可以提供信息查詢和推送服務,這一數字是三年前的四倍。三年來,全國門診患者全程候診平均時間縮短10分鐘,有些醫院則縮短超過1小時,平均住院日縮短10天以內,有不少醫院已經實現了一部手機完成掛號、繳費、查詢等全過程。
但李林康也指出,我國的醫院信息化建設還有巨大空間,“互聯網+醫療“領域應用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中國醫院協會會長劉謙也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我國醫療信息化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在優化就診流程、提升服務效率、改善患者感受等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但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國醫療信息化建設和滿足更高質量、更高水平、更便捷醫療服務的需求之間還有差距,在不同應用領域的發展還不平衡。
國家衛生健康委醫政醫管局副局長焦雅輝曾披露電子病歷相關數據并表示,“目前,填報的全國三級醫院的電子病歷功能應用平均水平也就2.11級,二級醫院平均才0.83級,連1級的都沒有達到,電子病歷應用的基礎還很薄弱。由此可見,我國的醫療信息化發展水平仍屬于短缺狀態”。
更多醫療機構將參與信息化建設
醫療信息化發展的機遇在哪?劉文先給出了明確答案。他認為,應當抓住信息技術發展的機遇并結合衛生健康事業改革發展的需求,在包括分級診療、現代醫院管理、全民醫療保障、藥品保障供應和綜合監管等五項制度的改革和發展上,加快醫療信息化建設的腳步。
劉文先表示,醫療信息化建設不是一個簡單的建設項目,要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科學制定醫療信息化發展規劃,明確戰略定位和建設目標,健全應用支撐體系和服務體系。這其中包括健全組織和人才隊伍,完善制度流程和規范標準,建立持續投入和維護的機制,以促進數據和保證信息安全實現健康持續發展。
他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當前我國醫療信息化建設正從面向業務流程的信息化應用轉向數據集成和分析,轉向以利用為中心的大數據分析時代。“雖然我國的醫療信息化還有很遠的路要走,但各地還是做了很多創新性的政策嘗試”。劉文先補充到。
國家衛生健康委統計信息中心副主任周恭偉也表示,當前我國醫療信息化發展處在難得的歷史發展機遇期,技術變革處在需求快速更新的時期。他認為,應當引導動員社會力量,發揮協會和學會作用;真實可靠的數據取決于醫療單位信息化發展基礎,因此應加強協同促進發展;三是應當堅持共享理念,加強信息化建設成果共享經驗共享技術共享。
邰從越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通過對近年醫療政策的分析,特別是2017年下半年以來連續出臺的相關政策的分析,可以預見的是,在各項政策指導下,各地方政府將會加大智慧醫療方面的投入,更多的實體醫療機構也會積極參與到信息化建設中,而信息化建設程度高的醫療機構可以推動建設更為先進的醫院管理系統,提升自身競爭力,改善醫療服務,進而更好地服務于患者。“用更專業化的服務,支持實體醫療走向互聯網”。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