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繼城市預測、景點預測、高考預測、世界杯預測之后,百度預測又正式推出了疾病預測產品,對全國每一個省份以及大多數地級市和區縣的活躍度、趨勢圖等情況,進行全面的監控。同時還能智能化地列出某一疾病的整體指數等。
試想一下,未來你的手環會提醒你最近睡眠質量差,下周流感來襲你很有可能要感冒;或者你的車載系統會提醒你下個路過的商圈流感人群聚集,可以先搖上窗戶……各種智能設備的出現是因為人們對智能生活的不斷追求,健康管理是智能設備避不開的一個發展方向。有業內專家指出,疾病預測關注的角度與民眾的生活息息相關,不但可以幫助民眾更有針對性地預防疾病,也可以讓相關的醫療、快消等行業在大數據的幫助下,優化資源分配、提升運轉效率。
用數據“治病”
促醫療行業智慧轉型
記者從百度的公開資料上了解到,百度的疾病預測于今年6月上線,目前可以對全國331個地級市,2870個區縣的四種疾病進行未來趨勢的預測,某些城市甚至已經細化到具體的商圈。目前該產品提供流感、肝炎、肺結核和性病四種疾病的活躍度、流行指數,以及各種疾病相關的城市和醫院排行榜,用戶可以查看過去30天以內的數據和未來7天的預測趨勢。
據記者了解,我國的醫療信息化建設用了十年,經歷了數字化、35212及36312工程等不同階段。大數據從提出到現在也有4年多了。很多人更是看了麥肯錫2011年報告中一年3000億美元的附加值而躍躍欲試。然而,醫療大數據在醫生眼中是怎樣的呢?北京大學腫瘤醫院肝膽外科錢紅綱表示,盡管醫療大數據仍面臨不少困難,但廣闊的市場前景是毋庸置疑的。作為一個醫者,更為關注的是大數據在三個方面的應用,一是臨床決策支持讓誤診誤治大幅減少,二是遠程監控診療提高家庭護理質量,三是公共衛生監管快速檢測傳染病等。而搜索巨頭百度在這些方面的探索與應用值得未來發展參考。
據了解,為了讓預測的準確率更高,百度做了兩方面的努力。一方面,百度發布大數據引擎,將開放云、數據工廠、百度大腦三大組件在內的核心大數據對外開放,實現對各行各業的數據進行挖掘,利用“數據工廠”和“百度大腦”分析數據,輸出分析為自己和合作伙伴提供解決方案。2014年2月,北京市衛計委表示,衛生系統將把所擁有的醫療衛生機構的資質信息、資源的準入信息與百度強大的網絡搜索能力、后臺信息甄別和過濾技術進行聯合,以在公共突發事件、流行性疾病爆發、健康服務業發展、人口流動等領域提供分析和預警,為科學決策做依據。
另一方面,打造“軟硬云”結合的智能健康醫療移動平臺,記錄下人們日常生活方式,比如每天的運動量和運動時間、睡眠量、久坐時間、身高、血壓等,這些被量化的數據具備了長時性和趨勢化,都會成為病情分析的重要依據。
“北京健康云”
讓百姓健康有“據”可循
7月23日,由北京市政府倡導、百度牽頭,與智能設備廠商和服務商聯手打造的大型高科技民生項目“北京健康云”發布會在國際會議中心正式舉行。“北京健康云”作為北京“祥云工程”重點項目之一,旨在幫助老百姓建立科學合理的生活方式和健康管理方式,有效提高老百姓的健康水平和預期壽命,大幅度降低個人和國家的醫療支出。 百度云首席架構師侯震宇在發布會上詳細介紹了北京健康云的三層架構:底層是“
感知設備層”,中間是“健康云平臺層”,上層是“健康服務層”。通過感知設備層,用戶可以實時監測到自己的健康數據。當這些健康數據上傳到云,健康云平臺層負責對所有數據進行存儲、分析和計算。而健康服務層則在大數據分析的基礎上,為用戶提供專業健康服務。以心血管疾病為例,如果一位用戶發現自己身體不適,就可以立刻把智能心電儀貼在身上監測一下,他的心電數據就會實時上傳到云端;而健康云后臺有24小時醫生監控,一旦發現這位用戶的心電數據出現異常,就可以立刻打電話提醒他趕緊去醫院。通過這種方式,心血管病人獲得及時救治的幾率將大大提升。
為了讓健康云服務惠及更廣泛的民眾,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組織百度等相關參與企業制訂了“一、十、百、千萬”的戰略目標——建設一個統一的健康云平臺,在明年建成十個市民體驗中心,接入百家智能設備廠商,并在三年內覆蓋千萬市民,幫助普通老百姓建立數字健康檔案,持續跟蹤和服務市民的健康情況。為了搭建完善的健康云產業鏈,保障服務的落地實施,侯震宇表示,百度將開放更多資源和核心能力,通過打通健康云生態鏈條,能幫助產業鏈的上下游企業挖掘更多資源,將更多專業、智能、周到的健康服務推送到老百姓身邊。
業內專家分析稱,“北京健康云是將高新技術轉化為社會行動力量的典型項目。百度擁有全球領先的大數據分析能力和云服務能力,百度的云生態平臺聚集了幾十萬開發者,在生態建設上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資源。以百度的技術優勢和經驗,再加上北京市政府的強有力推動,定能拉動整個產業和生態的發展,讓每個普通公民享受到科技帶來的福利,加速國內的公眾健康管理水平與國際的接軌。
大數據應用
尚需完善醫療預警機制
百度商業市場部總經理陳志峰對大數據的挖掘管理做了一個想象的比喻,他說,電影《讓子彈飛》中有一句經典臺詞“別急,讓子彈飛一會。”子彈在飛與擊中目標的過程,以及過程中看客心態,射擊者心態,與我們當下的一種環境十分相像:大數據與公共衛生建設。在過去的幾年間,大數據技術之于公共衛生就像一顆高速飛出的子彈,一直飛在空中,無法真正為公共衛生提供成熟可操作的解決方案。
陳志峰坦言,傳統的公共衛生管理中,一般要求醫生在發現新型流感病例時告知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但這種處理方式有一個致命弊端:流行疾病的傳播性遠遠快于后置傳遞的信息———人們都會在發病多日后才選擇醫院就診,從就診到醫院發出診斷預警信息,這其中約有一至兩周的滯后周期。這也就直接導致,當一場流行疾病真正在公眾中爆發時,可能錯過了最佳預警時期。所以,在公共衛生流行疾病的管理中,如何抓住這往往被忽略的黃金一周成為關鍵。這一時期中,人們在網絡上詢問各種關于病癥的問題,以及自我治療的方法。無論是詢問病癥關鍵詞,還是藥品關鍵詞都可以成為大數據預警的觸發機制。大數據公司可以通過實時監控,發現不同病癥的地域分布、觸及人群廣度,并結合醫療工作者豐富的經驗值來組合判斷流行疾病爆發的可能性。
這種嘗試通過大數據的挖掘管理,分析實現流行疾病預警管理的模式得到了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中科院院士高福的認同,他認為,大數據在公共衛生預防控制上的作用很關鍵,通過大數據可以在流感到來之前為人們提供一些解釋性信息,為流感的預防提供緩沖時間。
陳志峰強調,大數據終于不再只是飛,落地中國公共衛生管理也只是一個美好的開始,這個數據庫的模型可以更加豐富,例如:在數據收集端,通過智能移動健康設備實現個人健康數據實時監測,數據即可輸送至公共衛生管理大數據庫,也可以建立個人健康管理電子檔案。在數據利用端,通過個人電子健康檔案,可實現家族疾病以及慢性疾病的實時監控,并對此實現長期對癥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