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課堂 初中數學課堂信息技術融合應用
近日,由徐州市電教館開展的“學講活動”——“初中數學信息技術融合應用課堂研討活動”在徐州市第三十一中學舉行。
本次研討會以兩場復習展示課開場:三十一中學八年級教師胡子楊的《分式》復習展示課,七年級教師蔣冬豹帶來的《平面圖形的認識(二)》,同步借助智能教學工具“悠數學”進行現場教學。其中,胡子楊通過前期學情數據,給出這堂課的復習目標及反饋建議,按照“思維導圖—討論交流—展示分享—好題鑒賞—檢測促學—反思悟學”六個部分展開,通過學生思維導圖,對前測練習中錯誤率較高的題目進行詳細講解。課堂隨測后,胡老師再對錯誤率較高的題目進行講解與提問,與學生們分享“班級錯題集”中比較有價值的題目,讓學生上臺進行講解,對這堂課進行課堂小結,并布置課后作業。
三十一中學校長姚燦表示,不同于一些“教師滿堂灌,學生被動學,課堂氛圍沉悶,教學效率低下”的傳統數學課教學環境,本節展示課上,教學形式豐富,明顯能感受到學生們學習氛圍輕松,教學狀態積極,教學有效性得以提高。其后的專家點評環節中,徐州市第三十七中學校長王運思認為,復習課不同于新課教學,需要立足學生學情,這節展示課也是契合本次研討主題。通過“知識—錯題”切換模式,讓教學指向性變強,通過統計錯題,分析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現代教學手段與傳統教學相結合,確實更好地提升了教學成果。
深入教學 “學講計劃”進入智能化教學軌道
“學講計劃”是徐州市基于本土現實狀況而實施和推進的教育教學改革,是一個長期的推進過程。四年來,徐州市教育工作者通過積極嘗試智能教育新產品,把合適的教學工具引入課堂,推動徐州市各學校進入智能化教學正軌。就數學學科而言,徐州市第三十一中學自2016年利用“悠數學”進行教學嘗試,課堂上無需借助平板電腦等教學工具即可進行智能教學:教師利用學情報告重點授課,及時調整教學關注點,從經驗型向數據推動型發生轉變。學生在課上針對問題進行有準備的學習,這個主動發現自己的過程,解決了個性化學習的起點問題。經過兩年的嘗試,在徐州市第三十一中學的課堂上,教師通過組織學生自學、指導合作學習或利用提問等方式促進學生思考,將教學由學生適應教學內容,轉變為教學根據學情的發生轉變和適應。教學變得教之有“據”、學之有“據”,有力推動了個性化、差異化的教與學,教師們開啟針對性精準教學之路,讓學生們不再依賴電子產品實現智能助學,實現“提分、減負、增效”的新學習目標。
徐州市電教館負責人周巖認為,“學講”帶給學生是受益終生的能力和素養,是規則為起點的規范與規格,是適應未來社會與真實生活的關鍵能力、核心素養。徐州各地、各校在推進“學講”過程中,也不斷發生教學思維轉變,從最初關注“方式”走向了關注“素養”。面向未來,我們如何通過信息化手段進一步提升教學效率和質量,如何通過互聯網加人工智能技術提升線上線下混合教學和個性化教學,這些都是當下教育要共同面臨的問題。徐州市王杰中學副校長袁劍說:“技術幫助教師完成更為廣泛的教學,利用信息化教學工具也是未來教學必經之路。”經過幾年的教學思維與行動轉變,利用信息化工具,徐州市教育教學成果在多方面實現了提升,從2013年到2016年,高考二本以上上線率共上升了10多個百分點,課改和學業質量提升的正相關性正在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