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當前智慧城市建設步伐依然緩慢,大批項目依然處在試點階段,記者注意到,在中國信通院近期發布的《新型智慧城市發展與實踐研究報告》中,明確了新型智慧城市建設要實施“分級分類、標桿引領”。
其中,分類發展是要因地制宜科學發展,從城市發展戰略全局出發,突出城市自然稟賦及自身特色;分級發展是指建設智慧城市要遵循復雜系統不斷演化、不斷發展成熟的特性,設定合理分級,指引城市持續改善和逐步提高。
構建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
在本屆峰會上,多位企業家談到了對數字中國的建設構想,而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成為企業家口中的關鍵詞。
例如,華為董事長梁華表示,在城市治理和民生方面,可以通過ICT數字技術的運用,來獲取數字時代的紅利。據了解,在智慧城市領域,華為有ICT基礎設施建設的經驗和能力,具有ICT基礎設施平臺管理的優勢,其生態合作伙伴則有互聯網平臺及應用能力方面的優勢。
中國移動董事長尚冰表示,面向數字中國建設需要,集團正加快推進高速、移動、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持續打造高質量的4G網絡和移動物聯網,加快實現5G規模商用。
目前,中國移動還在加快建設千兆有線寬帶全光網絡、數據中心、云計算中心、內容分發網絡等新型設施。
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的加速建設背后實際上是現階段基礎設施的不足,正如中國電科董事長熊群力所說,當下的時代數據對于人類生活越來越重要,原有的信息基礎設施已經不能滿足社會發展需求。
熊群力表示,智慧社會信息基礎設施就是圍繞數據的產生、傳輸、存儲、處理,并提供數據產品和服務的基礎設施體系,將成為智慧社會、數字中國建設的重要基礎;并且,中國電科在福州、深圳、嘉興三個新型智慧城市試點城市已經進行了嘗試。
值得注意的是,馬化騰在本屆論壇上還談到了數字化“三需要”的觀點,一是數字化技術需要“站上來”,背后是中國擺脫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需求越來越迫切;二是數字化創新需要“沉下來”,目前互聯網正在與各個垂直領域深度融合,要進入各行各業的五臟六腑;三是數字化升級需要“用起來”,跨過數字鴻溝,把數字產品和服務做好“向下兼容”。
智慧城市亟待破局
數字中國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構建智慧城市,實現城市的智慧調度,智能監控。新型智慧城市實際上就是在網絡空間再造一個與城市物理世界相匹配并且一一對應的“孿生城市”。
記者注意到,在峰會同期的展覽上,多家廠商展示了各自的智慧城市應用案例,比如,中國聯通展示了其智慧城市的實體模型和可視化系統,阿里展示了ET城市大腦,華為展示了智慧城市物聯網平臺解決方案,神州控股也展示了智慧城市(龍巖)等項目。
面對眼花繚亂的智慧城市項目,實際上是由不同類型的總集成商完成的,如上所述,既包括電信運營商、通信設備商、互聯網公司以及行業應用提供商等。雖然各家廠商提供的解決方案大同小異,但是從智慧城市落地的步伐來看,依然需要解決不少問題。
獨立電信分析師付亮向記者表示,IBM最早提出“智慧地球”已經十余年了,“智慧城市”也不是新概念,但想要落地依然面臨多種多樣的問題。“首當其沖的是建設成本高昂,要建立一套智慧城市系統,需要一整套硬軟件設備,比如安防攝像頭以及人臉識別軟件等,除了一次性采購費用,還要考慮后期的運營維護費用。”
一位參展的廠商也向記者表示,智慧城市建設有賴于政府的推動,但是如果政府預算不足,或者預算重點沒有投向智慧城市,則會影響智慧城市方案的推廣。
付亮認為,影響落地的另一項關鍵因素在于,智慧城市的運營效果很難進行量化的評價,節約了多少人力成本避免了多少損失都很難量化。“這不像建造一座橋,馬上就可以解決道路擁堵,因此政府部門在投資時也會比較謹慎。”
除此之外,付亮向記者表示,由于推廣中會遇到各種問題,智慧城市方案的提供商還要轉變傳統思維以更好地解決問題;同時,智慧城市不同平臺間的數據共享尚需建立共享標準、比如哪些內容可以共享,共享到什么程度等。
熊群力指出,當前,各類信息基礎設施主要由各個城市的有關部門和各個企業根據各自的需求進行建設,形成了類似于“煙囪式”的組成架構,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各自的需求,但這些資源還沒有得到充分應用,難以有效支撐城市治理能力的提升。
對此,熊群力提出了“政府主導、企業建設”,“協同推進、規模建設”,“持續演進、體系建設”,“跨越發展、先行建設”等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