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騰訊研究院主辦的“索驥數字中國之經濟地圖”——《中國“互聯網+指數”(2016)》報告專家解讀會在北京舉行。報告顯示,廣東以“深圳、廣州”為雙中心,成為全國“互聯網+智慧城市”落地的領跑者,移動平臺成為市民獲取公共服務的重要渠道。
報告是由騰訊研究院基于互聯網各主要領域大數據與相關部門官方數據編制完成,直觀反映了過去一年“互聯網+”戰略在全國351個城市的落地情況。
“互聯網+指數”總共分四大板塊,一是基礎板塊,二是產業板塊,三是創業創新,四是智慧城市。在“互聯網+基礎”分指數省級排名方面,廣東省全面領跑,市場基礎和技術基礎均大幅領先其他省,“互聯網+基礎”分指數占到全國的近五分之一。此外,二、三線城市“互聯網+”市場基礎發展速度全面趕超一線城市,成為“互聯網+”市場基礎發展最快的群組。
“互聯網+產業”發展方面,北上廣深全面領跑。以廣東、北京為兩大主峰,全國基本呈現東高西低的產業地勢。在零售、金融、醫療、教育四個傳統行業發展較早、積淀較深的領域,“互聯網+”指數與傳統行業指標高度趨同。
“互聯網+創新創業”方面,廣東、北京、上海在全國31個省份的排名中位列三甲,中西部內陸城市表現亮眼。此外,“互聯網+”正在挺進低頻、剛需、痛點多的大民生領域。教育、醫療在未來幾年很可能接棒電商、游戲、O2O,成為移動互聯創新創業活動的爆發點。
“互聯網+智慧城市”發展模式呈現由一線城市、直轄市、省會城市、區域中心城市等多核心共同示范帶動的發展格局。廣東以“深圳、廣州”為雙中心,成為全國“互聯網+智慧城市”落地的領跑者。中西部及中小城市表現出極強的發展活力。移動平臺成為市民獲取公共服務的重要渠道。從服務的廣度和深度看,交管/車管、醫療、出入境、出行、基礎設施的“互聯網+”程度高于其它領域,用戶對社保、公積金、稅務的深度“互聯網+”呼聲極高。
據騰訊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產業經濟中心主任孟昭莉介紹,從去年就開始發布第一版互聯網+指數,雖然報告的表現還比較亮眼,但整體因為數據源有限,所以很多維度都沒辦法呈現。而今年的報告無論是整個數據的維度方面,還是豐富度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一個程度。
對于指數編制的初衷,孟昭莉標示,用一句話概括就是我們希望能夠對各個省,各個城市,各個行業,各個細分產業“互聯網+”落地的狀況給一個大數據呈現的結果。
據其透露,未來報告實時公布還有一些難度,但至少它可以做到半年公布,季度公布。在積累到十個、二十個以上的時間周期之后,就可以把時間序列加進去,可以做出一些更精準的回歸,然后從真正的數據意義上來論證說新經濟究竟是在哪些領域拉動了傳統經濟的發展,新經濟是以什么樣的方式能夠更好的拉動我們傳統經濟發展。
國家統計局原副局長賀鏗表示,騰訊研究院推出“互聯網+”指數報告,做了一件很有意義的事兒,尤其從大數據的角度來研究“互聯網+”,非常有價值。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第一研究室主任、研究員王曉明則認為,通過推出“互聯網+”指數報告,能將不同互聯網公司的數據為社會使用,這等于創造了一個公共產品,整合數據的價值遠比單獨的企業數據價值大。王曉明還建議,應該將報告做成年度或季度連續發布的形式,從中提煉信息、挖掘規律,反映“互聯網+”或者數字經濟的縱向發展趨勢。
騰訊公共戰略研究部總經理、騰訊研究院執行院長司曉博士在總結中表示,通過發布“互聯網+”指數這樣一種途徑,將互聯網領域的一些數據實現了一定程度的對外開放,這樣的數據開放形式是非常珍貴和有意義的。首先是能夠分析出這些數據,這是研究的基礎。其次,指數在每一個細分維度下都對應一個數值,這個數值本身能幫助企業,幫助政府的管理機構看到它們在“互聯網+”的領域中處于什么位置,以能更好的完善現狀推動發展。
在司曉看來,中國“互聯網+指數”(2016)的發布只是一個起點,未來需要后續更多累計性的發布再進行分析比較。最終希望能通過指數報告的發布,去描繪一個數字經濟的地圖,并且在各界的不斷參與和支持中,更好更持續地做這個地圖,不僅對學界的研究,而且對我們的實體經濟,還有我們的生活都能夠起到更好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