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概念在中國已持續熱了多年,有統計數據顯示,到2014年底,全國至少有400多個城市被中央各部委確定為“只會城市試點”。在昨天的博鰲論壇年會上,中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前副部長仇保興指出:過去一段時間,不少地方走錯了路,發展的是“假的智慧城市”。
他認為,目前全國有二三十個“智慧城市”是發展較好的,有一二百個正在“撥亂反正”,還有一些地方從規劃上就是錯的,對此,中央層面應給予重視和反思。
“智慧城市”很容易被誤導
仇保興在昨天博鰲論壇年會“對話創業者:智能城市”分論壇上,開篇便直言:“智慧城市”很容易被誤導,因為它是一個新東西。
從近年實踐來看,仇保興認為,一些“智慧城市”不能解決任何城市病,有的是被IT企業“綁架”,成為企業推銷產品的渠道;有的是被政府部門“綁架”,部門間形成信息孤島互不往來;還有不少則是“忽悠”。
在他看來,目前中國“走對了路”的“智慧城市”,一類是針對交通安全、供水問題等城市病,每一種病找到一種智慧手段來解決,給市民提供便利;一類是解決了促進了節能減排;還有一類則是提高政府治理的效能和為公眾服務的水平。
“這三類現在在逐步發芽,有二三十個城市是比較好的,還有一二百個正在‘撥亂反正’。”仇保興說。
南都記者了解到,智慧城市是信息技術變革的時代背景下產生的新概念,至今尚未有統一定義,經過各地、各部委近年陸續試點后,2014年,中央在《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中明確提出推進智慧城市建設,指明信息網絡寬帶化、規劃管理信息化、基礎設施智能化、公共服務便捷化、產業發展現代化、社會治理精細化6個建設方向。
“但現在還有些地方的‘智能城市’從規劃上就是錯的。”仇保興認為,這一問題中央層面應予以重視和反思。
“智慧城市”政府要學會當“配角”
仇保興認為,在信息化的背景下,“智慧城市”的政府要順應變化,學會分享、學會當“配角”。
他以此前智慧城市走過的彎路舉例:有城市曾在“智慧交通”上投資30多億,把所有城市探頭、道路交叉口下感應器連接起來匯總成數據庫,最終數據匯集到公安局交通局局長辦公室里,“只有局長能看到,但他一個人不能指揮又不能操作。”
仇保興認為,真正“智慧”的做法是,將數據信息分享給每一個人,并把每個人的需求、供應通過數字平臺緊密地結合在一起。
“政府必須做‘讓位’,不要總想著占有所有權、自我中心化,而要起到協調作用,當‘配角’。”仇保興也以阿里巴巴、滴滴打車為例,滴滴打車提供打車信息服務但本身并沒有車;阿里巴巴提供那么多商品交易,它本身也沒有商品商店,“把自己變成無孔不入的、潤物無聲的工具,讓所有人享用,這時你就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