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中建三局建造騰訊北京總部大樓封頂。這座單層面積為2.8萬大廈單層就能容納2300人一起辦公,預計落成后在此辦公的員工人數接近8000人。大廈內部空氣凈化系統能夠讓室內的PM2.5指數常年控制在35之內,讓員工能夠呼吸到清新的空氣。除此之外,大廈內還將設置化學過濾系統,消除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氣態有害物質……
這是一座智能化建筑,而其建設也迎來更多智慧技術的應用。
自2015年9月開工以來,建設者們在“物聯網+施工”上大膽嘗試,積極探索工程信息化管理技術,將物聯網技術與施工現場管理深度融合,利用互聯網的海量數據進行項目精細化和標準化管理,讓傳統的建筑工地長出“智慧大腦”。
電線桿上長出了“眼睛”、“耳朵”和“鼻子”,看得到違規,聽得到噪音,聞得到粉塵;混凝土底板不用人管,自己也能“量體溫”;高支模全身遍布“末梢神經”,一有異常就發出警報……
項目執行經理文江濤介紹,項目從一開始就決定采用物聯網技術來加強現場管理有兩大好處,一是傳感器采集數據真實準確,可以給項目管理提供決策支撐;二是數據自動采集,最大限度減少了人的工作量,這對工作面大但人員配置有限的項目來說很重要。大樓底板有8個標準足球場大,用了13萬方混凝土,由于大體積混凝土凝結過程中會放出大量熱量,其中心與表面的溫差高達50℃以上,必須嚴格監控,溫差過大就及時采取措施,防止裂縫產生。以往這個工作都是通過人工插測溫導線的方式來完成的,像騰訊項目這么大的底板,采集點多達480個,一個人采集完需要4個小時,而使用物聯網技術,只需將傳感器埋設在采集點上,通過無線傳輸自動采集數據,打開電腦就能看到,省時省力。
“項目施工現場依靠‘高支模變形監測’和‘塔吊運行監控’兩項物聯網技術,消除了很多安全隱患問題。”項目安全總監張林榮解釋說,高支模變形監測系統通過傳感器、智能數據采集儀等對模板沉降、支架變形和立桿軸力進行實時監測,一旦超限,現場將發出聲光報警,迅速提醒人員撤離。
文江濤對記者說:“我們現在正在大力推行‘施工項目現場管理系統’,不久的將來,這些物聯網的應用將與這個系統實現數據交換,通過一個手機一樣的移動端就可以掌控整個項目的情況,那個時候才是真正的‘智慧工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