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首屆“中歐綠色和智慧城市獎”頒獎典禮在香港舉行。讓許多人沒想到的是,重工業城市本溪以“黑馬之勢”獲得“中歐綠色和智慧城市獎———創新獎”。
意料之外,卻在情理之中。啟動“智慧城市”建設兩年來,本溪在信息化建設上取得了長足進步。
“信息惠民國家試點城市”“寬帶中國國家試點城市”“信息消費國家試點城市”“時空信息云平臺國家試點城市”“養老機構信息惠民國家試點城市”,本溪把5個國字號試點城市榮譽稱號攬入囊中。
以“智慧山水城”為品牌,“市民卡、市民網線上線下融合服務平臺”“城市運行管理支撐平臺”“中小企業云服務融合平臺”三大平臺陸續上線,本溪變得越來越“智慧”。
運用信息化技術手段惠企惠民惠政,“智慧本溪”為傳統重工業老城向智慧城市轉變提供了新模式。
用一線城市視野謀劃發展
在本溪采訪,發現很多市民都有一張市民卡,這張小卡片不僅整合了公交、圖書借閱、保險、金融、水電繳費等多項業務功能,還在全國率先實現了與居民健康卡合二為一,這樣一來本溪市29家醫院的40多萬份電子檔案就完成了跨院共享。
“在不同的醫院都可以拿這個卡掛號、繳費,可以在別的醫院查到我在這個醫院的就診信息,這樣在別的醫院就會少檢查、少花錢。”本溪市民周先生對記者說。
功能齊全的市民卡只是本溪智慧城市的一角,其背后的強大支撐則是互聯網大數據等信息技術。啟動智慧城市建設以來,本溪市將交通、環境、衛生等30個原本獨立的政府部門數據庫整合到一個市民融合服務平臺上來,無論是普通市民還是企業管理人員,不管是準生證、出入境證件還是企業年審,只要登錄市民網就可以辦理。不到一年時間,服務平臺的活躍用戶已經超過了6.5萬。
對于這一變化,本溪人在之前是不可想象的。本溪市是典型的重工業城市,因鋼鐵而聞名,以產業工人為主體的城市往往給人一種粗放、不拘小節的印象,在城市管理上缺少一些精細。
但在地區經濟與社會管理面臨轉型升級的大背景下,本溪市始終渴望借助國家發展“互聯網+”戰略和新興技術來搶占振興先機。
“我們一定要到城市信息化的高速公路上去與眾多知名城市一起跑,實現本溪的自我超越。”本溪市副市長曲剛這樣說。
在“智慧城市”建設上,本溪市委、市政府思路清晰,決心大,并且從一開始就擁有著一線城市的站位與視野。
在謀劃“十三五”過程中,本溪提出了“1+9+1”的發展戰略,“1”是服務本鋼,“9”是產業集群,后面的“1”就是可貫穿和帶動一、二、三產業的信息化產業,其落腳點就是智慧城市建設。
2014年,本溪市正式啟動了“智慧城市”建設項目,共規劃3年,以“智慧山水城”為品牌定位,重點打造三大核心智慧體系———“市民卡、市民網線上線下融合服務平臺”“運行管理、云計算、手機客戶端及三都展示的城市運行管理支撐平臺”及“中小企業云服務融合平臺”。同時建設5個重點項目,即沈本信息惠民一體化、社區網格化惠民公共服務、電子化教育及信息共享惠民服務、區域衛生及基層醫療信息惠民、食品藥品安全追溯惠民服務項目。
實干加巧干的智慧模式
智慧城市聽起來無比“高大上”,可實現起來對于本溪這個傳統工業城市來說并非那么容易。要想做出成績必須實干,而且還得巧干。
經過思考與探索,本溪市委、市政府找到了發展“智慧城市”的運作方式,那就是———“頂層設計、平臺建設、借腦而行、憑源融資”。
作為全市的發展戰略,需要有頂層設計。本溪市成立了由市長擔任組長,由副市長主管主抓的領導小組,而且為了防止部門利益化,他們把這項工作放在了市政府辦公廳,并成立了本溪市智慧城市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由此形成了統一領導、統一協調、統一審批的“三統一”頂層設計。過去,本溪市每年都有近億元的信息化建設投入,每位副市長都有預審批權力。如今全部歸為“一支筆”,走信息化管理一條路徑。這種資金的統一調配和使用,使得本溪市在“智慧城市”建設上更易于實現“全市一盤棋”。
在平臺建設上,本溪市結合自身實際,考慮到公共信息的安全,建立了公共運行中心,即數據中心。這個平臺建成以后,使得過去散落在多個部門的部門數據,從“鐵箱子”里走了出來,將曾經的一個個“信息孤島”連接起來,使政府資源得到最大優化。
人才問題是一大瓶頸,過去本溪市政府機關擁有計算機專業碩士學歷的只有3人,靠這些家底很難完成“智慧城市”建設。本溪市想到的辦法就是“借腦前行”。通過PPP模式,本溪市政府與神州數碼控股有限公司簽訂了“本溪·智慧山水城”建設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注冊成立了遼寧智慧山水城科技有限公司。現在神州數碼有60余人常駐本溪,完成了35個委辦局的數據對接和接口開發,不僅給本溪帶來了人才和資金,還保障了項目的持續性和接地氣性。
信息化建設十分“燒錢”,在政府財力有限的情況下,就要“借源生資”。本溪市將市民卡建設業務交予本溪市商業銀行,本溪百姓所拿到的市民卡同時也是本溪市商業銀行的電子錢包,既讓政府在不花一分錢的前提下推動了“智慧本溪”建設,而且還支持了本溪地方金融機構的健康發展,可謂一舉兩得,因此本溪市商業銀行不惜投入幾千萬元也要積極承接此業務。中國電信也是因借用政府資源而投入千萬元,助力本溪“智慧城市”的建設。憑借這種模式,全市信息化建設經費大幅縮減,同時還累計吸引投資1.1億元。
政企民結成利益共同體
“全國首張80K容量芯片市民卡”“東北第一個市民融合服務平臺”“首個上線微信城市服務的三級城市”……很多專家驚呼:本溪市搞了一次全方位的智慧城市“演習”。登錄微信“城市服務”,查詢水費、電費等生活賬單,醫??ɡ锏拿骷?,空氣質量,農副產品價格;動動手指輕松完成政府相關機構的各類業務辦理。這樣便捷的“智慧生活”如今已成為本溪市民和企業管理人員的常態。
如今,本溪的市民網已經延伸到社區,現已為首批70家社區建立微信公眾平臺,最后要為全市225個社區建立微信公眾平臺,其目的就是設計一套讓市民接受的推廣模式,培養他們使用智慧城市各種成果的習慣,從而更有利于造福市民。
互聯網的魅力就在于它蘊藏著無限的想象空間。“智慧城市”在便民惠企的同時,對于政府公共事務管理同樣具有很大幫助。本溪在全國率先建成了“公共安全平臺”“醫療衛生信息平臺”“優勢教育信息共享平臺”等,將全市近3000個公共攝像頭、144所學校、140萬份居民健康檔案全部整合到一個平臺上來,這些大數據將有利于本溪市解決城市服務中最棘手的安全、醫療和教育等問題。
在本溪城市運行管理中心,可以看到一套城市運行管理扁平化決策系統,如一張“城市千里眼”一樣,它能夠實時清晰地了解到基礎設施、交通出行、公共安全、環境污染、旅游、輿情、人口分布等動態數據,還能實時監測廢水、廢氣等污染情況。
本溪市智慧城市建設辦公室副主任楚金華告訴記者:“政府扁平化決策系統已經直接接入包括公安視頻等24個部門。96類、18萬條數據,這些數據在部門之間的共享對提高我們的行政決策、科學決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本溪市的智慧城市建設,不是簡單地進行政務的數字化,也不是簡單地把政務服務搬到網上,而是通過對大數據的挖掘,反過來對工作流程、產品設計、商業模式,甚至思維模式產生巨大影響。
正如中國信息協會副會長、信息惠民分會專家委員會主任杜鏈所言:“從本質上來說,智慧城市是一種對城市的重構,這種重構將傳統的以資源投入為主、強調發展速度和數量的方式,改為以資源配置為主、強調供需匹配和發展質量的方式。”
正是在“智慧城市”這一大框架下,本溪市的政府、市民、企業形成了利益共同體,相互融合、相互支撐,共同向著更加先進的生產生活模式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