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國脈互聯智慧城市研究中心聯合發布2015中國智慧城市發展水平評估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通過對多個城市的數據采集,分析我國當前各個城市的“智慧化”程度,梳理智慧城市的發展現狀,并為未來智慧城市的發展“支招”。
《報告》指出,國家數字紅利持續釋放,智慧城市發展環境不斷優化。2015年,智慧城市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成為新型城鎮化發展的重要推進任務。隨后,國家相繼出臺一系列政策,如《關于積極推動“互聯網 ”行動計劃的指導意見》,提出了“互聯網 ”益民服務、綠色生態等重要策略,均是智慧城市建設的重要內容;財政部出臺《關于在公共服務領域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的指導意見》,鼓勵政府在公共服務領域推進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創新智慧城市融資模式……在這些利好政策的驅動下,智慧城市的建設、發展步入“快車道”。
與此同時,《報告》還指出,智慧城市建設效果初現,但整體水平有待提升;各領域建設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但整體發展水平不均衡;中西部智慧城市建設迎頭趕上,但區域發展仍有差異。此外,在智慧城市建設中,城市創新能力不斷增強,但落地實施力度有待提升。《報告》顯示,地方政府越來越重視政務服務、民生服務和新技術的結合,更加重視服務的多元化、多樣化、個性化。目前,許多政府管理與城市服務實現了形式創新,但并沒有實現高效、便捷、人性化的服務創新的本質。我國現階段智慧城市建設運營模式仍處于探索階段,對智慧城市建設關鍵性技術的探索,如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目前的技術體系仍是基于傳統的業務流程進行研發設計,不能夠滿足物聯化、互聯化、智能化的智慧城市技術路徑要求。
最后,《報告》建議加強一體化頂層設計,突出特色創新模式。完善標準制度建設,健全智慧城市保障體系。建立統一的信息化架構標準,實現跨系統技術集成與信息共享,盡量減少“信息孤島”、“信息煙囪”,促進各部門的信息共享。建立智慧城市考核評估機制,完善智慧城市建設考核評估體系,加快制定智慧城市建設的獎懲制度,推動智慧城市的健康建設。發揮市場主導機制,建立多元化的運營模式。按照智慧城市的發展規律,加快智慧城市建設運營模式的實踐探索,建立多樣化的智慧城市建設運營模式,充分發揮政府、企業、市民等積極性,促進智慧城市健康、可持續發展。
《報告》還從智慧基礎設施、智慧管理、智慧服務、智慧經濟、智慧人群保障體系等多個方面入手,對全國151個城市的智慧城市進行評估,無錫、上海、北京等城市領跑全國智慧城市建設,為其他智慧城市建設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