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看到好萊塢大片中描繪的立體城市交通,車輛在縱橫交錯的空中有序飛馳時,你是否也會想,未來我們的城市發展會演變成什么樣子?毫無疑問的一點是,城市會變的愈發“智慧”。
如今,“智慧城市”幾乎成為世界各國新一輪角逐的焦點所在。在決策層、地方政府、投資機構以及企業等各方的追捧下,建設“智慧城市”更在國內被視為解決各種“城市病”的良方。特別是今年以來,國家對信息消費的大力推進,更為智慧城市建設提供了良好的信息環境。
相關機構預測,2014年下半年我國智慧城市建設將持續提速,各試點城市的項目將陸續落地,未來10年與智慧城市相關的投資有望達到2萬億元。
“伴隨著智慧城市的大規模建設,勢必將帶動一批行業龍頭企業實現高速增長。”中國智慧城市產業創新聯盟主席譚貽國表示,作為一個龐大的有機系統,智慧城市的整個產業鏈的形成仍需要較長時間的探索。
“智慧城市”建設浪潮來襲
隨著全球物聯網、新一代移動寬帶網絡、下一代互聯網、云計算等新一輪信息技術迅速發展和深入應用,信息化發展正醞釀著重大變革和新的突破,向更高階段的智慧化發展已成為必然趨勢。
2008年,IBM提出重大社會發展理念——智慧地球。它認為世界的基礎結構正在向智慧的方向發展,可感應、可度量的信息源無處不在,互聯網的平臺讓這一切互聯互通,讓一切變得更加智能。根據IBM在2009年8月所發布的《智慧的城市在中國》中的定義,智慧城市是城市發展的一種新型策略,即在城市發展過程中,在其管轄的環境、公共事業、城市服務、本地產業發展中,充分利用信息通信技術,智慧地感知、分析、集成和應對地方政府在行使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政府職能的過程中的相關活動和需求,創造一個美好的生活、工作、休息和娛樂環境。
近年來,作為在物聯網、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支撐下,形成的一種新型信息化的城市形態,智慧城市建設逐漸引起全球各國政府的高度關注。早在2007 年,歐盟就提出并開始實施一系列智慧城市建設目標,其對于智慧城市的評價標準包括智慧經濟、智慧環境、智慧治理、智慧機動性、智慧居住以及智慧人等6個方面。在亞洲,韓國也致力于以網絡為基礎,打造綠色、數字化、無縫移動連接的生態、智慧型城市,希望以無線傳感器為基礎,把韓國所有的資源數字化、網絡化、可視化、智能化,從而促進韓國的經濟發展和社會變革。
2012年12月5日,我國正式發布“關于開展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工作的通知”,并印發了《國家智慧城市試點暫行管理辦法》和《國家智慧城市(區、鎮)試點指標體系(試行)》兩個文件,開始試點城市申報。
此后,經過地方城市申報、省級住房城鄉建設主管部門初審、專家綜合評審等程序,首批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共90個,其中地級市37個,區(縣)50個,鎮3 個。今年8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再度公布2013年度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名單,又確定103個城市(區、縣、鎮)為2013年度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加上此前公布的首批90個國家智慧城市試點,目前我國智慧城市試點總數已達193個。
在解釋如此大規模建設智慧城市的初衷時,住建部副部長仇保興指出,中國在經歷了前幾輪大規模的投資**后,傳統項目的邊際效應已明顯下降,新型城鎮化成為未來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方向。而將集約、低碳、生態、智慧等先進理念融合到城鎮化的過程中成是當前新型城鎮化建設最迫切的課題之一。
在建設智慧城市的過程中,從政府角度看,要促使城市“不得病”、“少得病”和“快治病”,保障城市健康和和諧發展;從企業角度看,利用智慧城市技術手段,提升企業自身運營效力、降低運營成本、提升競爭力;從民眾角度看,讓民眾感受到“便民”、“利民”和“惠民”。
據悉,作為配套資金支持,在“十二五”后三年,國家開發銀行將與住建部合作投資智慧城市的資金規模達800億,國家開發銀行將根據已簽訂的合作協議,推進智慧城市試點項目的遴選、調查、發款等工作。
“未來,建設部將高起點構架智慧城市的頂層設計,高標準的構建智慧型的城市基礎設施,高規格建立智慧型城市發展協調機制,高效率推進智慧城市的示范作用,通過試點探索、總結、提煉創新的城鎮化發展模式。”相關專家表示。
產業拉動效應明顯
事實上,在智慧城市快速發展的背后,其動因則更多來源于快速的城市化進程正在使得城市的可持續發展遭遇諸多挑戰,交通擁堵、看病難、安全系數低、突發災難多等“城市病”要求下一個階段的城鎮化建設要走“精細化管理”的“新型城鎮化”道路,智慧城市也由此應運而生。
此前由全國智能建筑及居住區數字化標準技術委員會編寫的《中國智慧城市標準體系研究》正式發布,該研究對智慧城市的定義、體系、功能特征、建設關鍵部署等都進行了詳細闡述,為我國智慧城市建設提供了依據,這也標志著我國智慧城市建設正逐步走向規范。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伯虎認為,智慧城市建設可以有效地防治如交通擁堵、醫療資源共享、環境污染等城市病。通過物聯網、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應用,為市民、企業、政府構建“和諧、安全、高效、幸福、可持續發展”的現代化創新型城市生態系統。
數據顯示,全球有400多個智慧城市,其中,截至2012年10月,我國已有95%的副省級以上城市、76%的地級以上城市,總計約220多個城市提出或在建智慧城市。
可以看出,與北歐低碳綠色智慧城市發展目標不同,我國智慧城市發展成熱潮正在向二三線城市推進。在各部委的政策推動下,北京、上海、寧波等城市率先跟進,落實智慧城市規劃,部分地區更提出要建設“智慧城市群”。
據研究機構IDC預測,到2017年,我國智慧城市市場規模將達1301.1億元,并且由2013年政府發起的“智慧城市”方面的投資就占了50%。小到智能手機,大到政府智能管理,智慧城市將展現一個充滿各種可能性的未來。
業內專家表示,未來,智慧城市覆蓋的產業廣泛,受益面龐大。從細分領域來看,主要包括平安城市、電子政務、數字醫療、智能交通、食品安全、智能電網、智能水網、智能建筑、智能家居、智能物流、智能環保、票證管理、家庭護理、個人健康與數字生活等眾多領域。
從一些智慧城市解決方案來看,其產業鏈上下游涵蓋從RFID等芯片制造商,傳感器、物聯網終端制造商,電信網絡設備、IT設備提供商,終端應用軟件開放商、系統集成商、智慧城市相關業務運營商,以及頂層規劃服務提供商等多種科技型企業。
分析人士指出,包括智能交通、數字醫療、數字城管、智能建筑等在智慧城市建設初期投資份額較大,相關企業將分享智慧城市建設盛宴,產業龍頭市場份額有望進一步提高。
在此過程中,企業和政府所擔任的角色也或發生變化。此前,智慧城市建設一直都是政府做主導,企業只是作為解決方案提供者或者內容提供商,但未來企業的角色可能會發生根本變化,將不再是內容提供者而是智慧城市運營商。
對此,北京市經信委副主任童騰飛認為,目前智慧城市的蛋糕正在逐漸由政府主導向政府主導與市場主導兼收并蓄轉變。
“在研究國外智慧城市的發展時不難發現,其智慧城市建設多緯政府引導,市場為主。”一位從事歐洲智慧城市研究的業內人士表示,國外智慧城市的發展注重吸收市場、社會的力量進行資源優化配置,以市場為主體,通過機制設計和制度建設,培育社會推動智慧城市建設的可持續發展模式。
例如,建立智慧城市建設基金,基金由政府和企業各自出資50%,這樣吸收企業參與基金運營管理,有效吸收并帶動社會資本投入智慧城市項目建設,為智慧城市建設提供持續的資金保障。“在此方面,中國的智慧城市建設仍處于探索及初步發展階段,仍有很長一段路要走。”上述業內人士表示。
模式探索正當時
值得引起關注的是,和所有的熱點領域一樣,如今的“智慧城市”在很多業內人士看來也愈發呈現“虛火過旺”的態勢。一些城市將智慧城市建設當作數字城市的新包裝,被企業營銷牽著鼻子走,智慧城市建設被盲目貼標簽的行為更是廣為詬病。
對此,童騰飛總結認為,目前我國智慧城市的建設中主要存在三個問題:其一為盲目跟風,沒有抓住智慧城市的本質;其二,囫圇吞棗,將各類與智慧城市有無關系的都納入智慧城市范疇;其三,以偏概全,抓住一點之后,忽略其他方面。諸多現存的問題,如條塊分割,信息孤島,重復建設,數據分散等問題,根本上講是由于政策統一協調與部署上的缺乏,社會參與不夠,市場主導作用發揮不足造成的。除此之外,在資金上,信息化基礎設施不足以支撐智慧城市發展。
根據全球各項排名,可以看出中國智慧城市發展相對落后:目前中國寬帶排名世界98位,物聯網傳輸剛起步,法律和標準規范相對滯后。
除了上述的“硬件”缺失,在智慧城市快速擴容的同時,關于發展模式的問題也被廣泛探討。有專家認為,并不存在兩個完全相同的智慧城市建設模式,但未來隨著智慧城市發展,會逐漸衍生出廣義智慧城市和狹義智慧城市兩種思路。
所謂的廣義智慧城市思路推崇智慧增長理念的全面推廣,在發達國家城市,尤其是歐洲城市得到了比較普遍的接受。以維也納為例,就強調將智慧增長理念貫穿于整個城市發展的諸多方面,追求長期的發展之路,而非短期的技術炫耀。在此實踐中,高技術含量和“無技術含量”的創新方案同樣受到歡迎。
相較此種思路,狹義的智慧城市發展思路強調技術導向的具體應用,在新興經濟體城市中比較通行。其特點是一方面應用可見、示范效果明顯,另一方面同社會實際需求的吻合度和應用平臺的可拓展可復制性難以得到保證。采取技術解決方案為主,重點是具有現實應用的可能,能夠在短期內形成產業拉動效應。
目前,在中國,一提起智慧城市,人們往往會聯想起物聯網、云計算等基礎設施的建設。但在歐洲智慧城市相關專家看來,智慧城市建設不僅僅是科技。他們認為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歷史,因而也都應該有自己獨特的智慧城市建設模式。比如,有的城市更關注社會生活,有的更關注藝術生活,有一些是海港城市,還有一些城市處于后工業化階段,這些城市的建設目標,是將以前的工業化城市變成更加適合人類居住的后工業化城市。
要實現上述多樣化的智慧城市的建設,顯然不能僅僅依靠技術手段,而是需要市民的參與。據了解,意大利北部的布雷西亞市的智慧城市設計,科技部分只占33%,更多的是政府部門之間,以及政府與市民之間的交流。
事實上,智慧城市不僅僅是一個硬件意義上的城市,同時也是一個軟件層面的城市,通過市民的參與,共同制定成立管理的政策。所以政府是一個城市的‘大腦’,建設智慧城市的首要任務是建設智慧政府。智慧政府先行,全面帶動經濟、社會各領域的智慧化建設。智慧化正在成為現代政府發展的新趨勢。所以智慧城市的最后“一公里”應該是全民意義的上的體現,政府加市民全社會共同完成好這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