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津昌幸對大連春天的海風不是很熟悉,但他對該如何從周水子機場打車去大連生態科技創新城卻了如指掌。經常在中國各地出差的人,很難一下子說出大連機場是“周水子機場”;了解智慧城市的人,不一定能順口說出“大連生態科技創新城”。赤津熟悉這些,是因為他去這些地方的次數太多了。
中國的城市化發展之快超乎想象。1978年中國剛開始改革時,城市化比率僅有17.8%,但到了2011年,城市人口超過了50%。按照國外的經驗,城市化過半后,其進程會有一個較快的發展期。50%還會讓城市化面臨新的轉型,大城市向超大城市發展的空間開始受到制約,城鎮化有了發展的新機遇。“以我個人的感覺,中國的城市發展更具特色,特別在智慧城市方面,很多地方超越了其他國家,最新的技術先用在了中國。”2011年從日本總部調任日立(中國)有限公司項目開發部門、現已升任部門總經理的赤津感觸頗多。
以新的模式在中國開拓、創建市場時,“日立在追求一種和諧。我們用技術為中國的新城鎮建設做出貢獻的同時,還能開創出新的市場,讓我們的技術因此獲得進一步的發展。和諧該是這樣一種統一。”赤津解釋說。
“看得見”的敲門磚
在與大連生態科技創新城的合作項目中,赤津昌幸的一個重要工作就是將地區的能源狀況“可視化”。從一個監控中心的電腦屏幕上,可以看到某片區域、數棟建筑的用電量、光伏發電量、相應的CO2減排量以及這一減排效果相當于種了多少棵樹的推算值等。這是日立能源管理系統中所包含的一部分技術。
能源管理系統,按照對象范圍可分為數種類型。以住家為對象的稱為家庭能源管理系統,居民可以通過家里的電視或監視器了解自家的用電信息。能源管理中心能基于對電力的統一管理,按照用戶的行為習慣、天氣信息等等向用戶提出高效用電的可行性建議。以辦公樓、購物中心等為對象的稱為樓宇能源管理系統,管理范圍可涵蓋電梯、照明、中央空調等建筑內的電氣設備。
日立公司向大連提供的系統,是綜合管理上述兩類系統、可覆蓋眾多建筑的地域能源管理系統。一個區域里有不同的住戶、不同的企業,各家用電情況不盡相同。過去物業公司不會對業主的能源使用狀況提出建議,但在新型城市中,管理中心能夠向業主或者租住的客戶提供更好的能源使用提案。
這一系統的實現,對日立而言有著特殊的意義。“地域能源管理系統,以及基于該系統而實現的商業模式,即便在日本也是一個新概念。和日立所參與的日本千葉縣柏之葉智慧城市建設、美國夏威夷智能電網實證實驗等業內著名項目一樣,大連的能源管理系統也是很先進的項目。”赤津說。這一新概念的工作既是挑戰,也是體現日立附加價值的舞臺。“因為是先進的新概念,所以在獲取受眾理解、確定推進步驟、呈現效果等方面要循序漸進,而地域能源管理的可視化,是我們的一塊敲門磚。”
赤津今后的工作,其一是進一步擴充系統,比如導入蓄電池系統。因為大連的波峰電價與深夜電價最大相差3倍,通過蓄電池存儲、供應光伏發電的電力,可以更好地促進電力的高效使用。另一項工作,則是對整體的電力數據進行長期的收集、分析,將電力供給與應用環節中的不合理處進行另一重意義的“可視化”,以便加以引導和改善。
用大數據“洞悉”交通的商機
談到更廣義的智慧城市業務,就涉及到赤津的兄弟部門——智能城市事業推進部,以及該部門的總經理增田亮太。增田來中國的時間還不算很長,但憑借他在業內多年的豐富經驗,很快便從城市生活的不同側面洞察到了“智慧升級”的前景和機遇,比如城市交通。
從單位道路面積上所行駛的車輛數來看,中國和日本都不少。但不論是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還是增田有生以來第一次聽說、第一次去的中級城市,給他的印象都是擁堵狀況超過日本。“解決擁堵問題,實際就是改善車輛流動性的問題。技術要點在于構筑城市交通管控系統。我們在日本推廣的智能交通系統,能夠在中國發揮作用。”增田表示。
切入點之一是信號系統。要讓路上的車流動起來,需要對道路上的車輛狀況進行計算,讓紅綠燈的轉換實現智能化。“我們可以通過攝像頭等設備收集行駛車輛的位置等信息,由數據中心進行分析、預測,并精密地計算信號燈的變更周期,進行自動調控。日本已經導入這一系統,效果會很好。中國公路上也使用這些系統的話,效果應該也不錯。”增田說。
增田所談的智能交通系統當然不僅限于道路上的信號系統。為方便市民外出并以最快速度順利抵達目的地,需要公交車、地鐵、輕軌等各類交通部門的密切合作。而借助IT手段,可以對道路及軌道交通的歷史數據進行智能化分析,為交通及道路規劃提供更科學的依據。技術手段可以讓一個城市的交通實現整體優化。在日本,日立根據城市中乘客數量的多寡,為客戶編制各種交通工具的運行時刻表。“很多鐵路公司的交通時刻表、交通卡系統都是日立提供的。”增田介紹說。“而智能交通系統的價值,遠不僅在移動、運輸這個層面。”
通過分析公交IC卡等匯總的大數據,運營機構可以了解乘客的流向和行為模式,并依此提供附加的商業服務,比如規劃車站內可開設的店鋪。而通過公交IC卡所進行的消費活動,又形成了新的大數據,為商業模式的循證、改進提供了基礎。小到車站內部,大到車站周邊,該模式不但能提高公交機構的收益,還能帶動地區經濟的搞活。
用IT打開“第二扇窗戶”
有人形容,眼睛是上帝賜予人類的一扇窗戶。而在信息化的今天,IT則是“第二扇窗戶”的鑰匙,從這扇窗戶里,人們可以更長遠地“看”到智慧城市的未來。在日立的創想和實踐中,“以IT去連接社會基礎設施的各個單元、實現城市整體的智能與流暢”是一個宏偉的目標。而這個目標,在大力推動新型城鎮化、智慧城市建設的中國找到了落地的上好平臺。
日立是世界上少數在IT和基礎設施兩個領域同時具有領先實力的企業之一,這一特點讓日立能夠更快地跟上市場的步伐。如今,相比于單個產品,客戶更多地是需要整合起來的系統或解決方案,在社會基礎設施領域、或者說智慧城市建設領域尤其如此。在用100年的時間打造了電力、交通、樓宇設備、水處理、健康醫療、高性能材料,以及信息、存儲等龐大業務陣容后,日立開始專注于信息技術與基礎設施產品控制技術的融合,用此打開其傳統業務的“第二扇窗戶”。基于信息控制融合技術,城市管理基礎設施通過對城市基礎設施和生活基礎設施的有機連接,能夠非常清晰地“看到”實時的供需情況,能夠基于大數據的積累和分析進行趨勢預測,從而為準確、及時地進行供需管理、引導、平衡供需關系提供了可能。既能滿足城市運營方注重經濟性和效率性的要求,又能提供城市消費者所希望的舒適生活,實現城市的“完美平衡”,無論是水電交通,還是環境。
從2010年開始,日立正式步入中國的智慧城市建設領域,先后與天津、大連、廣州、重慶開展了合作。“日立希望和中國合作伙伴去打造經濟高效型城市。”赤津昌幸說。有了IT的融入,讓人們更多地看到了智慧城市的可行性,日立所做的能源可視化系統便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只有讓人們看得見智慧城市的節能、便捷、高效,才能讓這種新城市建設模式為人們所接受。”
陽春三月,草長鶯飛之際,日立全球總裁中西宏明來華訪問,期間出席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舉辦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4年會,并向與會的中方領導人、企業、學者介紹了日立在智慧城市領域的經驗和建議。這讓赤津、增田等在中國一線上開展智慧城市業務的日立員工,受到了更大的鼓舞。“在中國建設智慧城市的進程中,我們希望日立的IT技術和基礎設施產品能在更多的城市看得見,用得上。”赤津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