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利的生活背后,其實都是大數據和云服務的力量。”阿里云總裁胡曉明說。9月20日的云棲大會上,他公布了全新的汽車戰略:由車向路延展,利用車路協同技術打造“智能高速公路”。以城市大腦、無人車、高精定位和地圖等為技術支撐,智能高速公路將全面支持普通功能車、互聯網汽車、自動駕駛汽車,賦予駕駛者“千里眼”和“順風耳”。“路會告訴車‘我看到了什么’,車會告訴路‘我遇到了什么’,大腦在云端掌控,人車路云全面協同。即便是高速路上500米外的一個小坑,你的車也能提前‘看到’。”胡曉明介紹說。
看得到的便利之外,數字技術也在參與看不到的空間治理,賦能綠水青山。中國資源衛星中心主任徐文介紹,不同于傳統遙感單機版、小作坊的工作方式,現在的遙感數據已經呈現大數據特征,陸地衛星數據成為礦產資源開發調查與監測、重大地質災害應急監測等國土業務應用的重要數據源。
國家氣象信息中心副主任曾沁做過十幾年的天氣預報工作,他笑說自己原來的工作才是“人工智能”——一堆人計算,結果讓人牽腸掛肚。不久的將來,大數據智能驅動的智能天氣預報可以提供和位置信息高度匹配和精準的天氣預報,“如果你要去某個地方吃飯,系統會緊跟著告訴你那個地方會有幾小時的好天氣或要下雨”。氣象觀測、災害監測、預警監測等服務之外,曾沁介紹,基于機器智能的預報技術在航空、能源、金融等方面都將創造巨大價值。
朝向星辰大海的征程中,數字技術正大大加快天文研究腳步。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信息與計算中心主任崔辰州同樣講到變化:“比如為尋找瞬變源、星震模式分析等打下數據基礎的短時傅里葉計算,科學家使用本地服務器需要耗時一周(168小時),數據位于阿里云OSS,通過Docker集群,8小時就能完成數據處理。”兩年來,“郭守敬望遠鏡科研數據的全量上云工作已經完成,為FAST望遠鏡搭建的云平臺測試結果超出預期。”崔辰州說,“我們將啟動天文學和現代計算科學(云計算、大數據和智能科學)的跨界研究,以學科交叉成果的產出和應用,推動天文學的研究發展和知識普及”。
這些締結在中國土地上的數字化成果,正把種子撒向海外。與阿聯酋哈利法大學聯合成立“智慧能源聯合創新實驗室”,利用數字技術降低油氣上中下游碳排放、研發智慧可再生能源系統、利用機器學習開發新型能源材料。幫助肯尼亞政府用物聯網技術構建保護野生動物的數字化系統。對此,胡曉明表示,在過去幾十年美國科技公司對全球的科技貢獻令人敬重,在數字化高速轉型的當下,中國的互聯網科技公司也應該對全球科技發展有更多擔當,為基礎研究作貢獻。“今天中國大量的制造業、零售業、金融業的轉型,背后都是數字技術的支撐。中國的數字化轉型是未來全球數字化轉型的樣板間、實驗間,這些經驗應該被全人類共享。”胡曉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