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伍治堅證據主義”(ID:wzjevidence),作者 伍治堅,著有《小烏龜投資智慧:如何在投資中以弱勝強》;36氪經授權發布。原題目《科技類股票有泡沫嗎?》
標簽:投資、股票、金融歷史
今年(2017年)年初以來,在短短的5個月內,幾大科技巨頭的股價上漲都特別引人注目。比如Facebook上漲22%,亞馬遜上漲24%,蘋果上漲19%,谷歌上漲26%。
因此很多投資者關心的問題是:科技類股票有沒有泡沫?如果有的話,泡沫多大?
要想把這個問題說清楚,讓我們先把時間軸拉回到2000年,回顧一下歷史上最大的科技泡沫。
2000年3月10日,美國納斯達克指數達到了當時的歷史新高5,048點。整個世界為互聯網帶來的科技革命感到瘋狂。
以1999年年底的數據為例。當時美國市值規模最大的10家公司中,有6家屬于科技類公司。成立于1975年的微軟(MSFT),在1999年的市值超過了6,000億美元。
相比之下,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百年石油企業艾克森美孚(其前身為成立于1870年的標準石油公司)的市值還不到微軟的一半,藍色巨人IBM和當時全世界最大的銀行花旗銀行的市值,還不到微軟的1/3。
但是好景不長。納斯達克指數在5,000點之上只是稍微停留了一小段時間,科技泡沫就發生破裂。在接下來的一年中,納斯達克指數狂瀉66%,下跌到2,000點以下。有不少名頭很大的科技企業,其公司股票幾乎在一夜之間變成廢紙。
比如美國最大的網上書店亞馬遜(Amazon,上圖藍線),其股價從100多美元下跌到個位數,在短短一年內其股價下跌超過了九成。全球最大的網絡設備公司之一思科(Cisco,上圖紅線),其股價從80美元下跌到13美元左右,下跌幅度達到84%。
在這些“跌落到凡間的天使”中,有一家公司特別值得一提。這家公司的名字叫做Excite,是一家搜索引擎公司。
該公司由美國斯坦福大學的幾位大學生在1994年創辦。一開始公司名叫Architext,后來改名Excite。在經歷了幾輪風險投資后,該公司的規模日漸擴大。在1990年代,Excite被評為互聯網上最有價值的品牌之一。
1998年,Excite的財務報表顯示,公司在該年度虧損3000萬美元。但是這并沒有影響該公司股價節節上升。1999年1月,Excite被另外一家互聯網公司@Home以67億美元的價格并購。合并后的新公司名叫Excite@Home。這兩家公司的合并是當年美國規模最大的并購案之一。
同樣在1999年,兩名名叫拉里·佩奇(Larry Page)和塞吉·布林(Sergey Brin)的斯坦福大學學生找上Excite@Home,想把他們自己創立的一家名叫谷歌(Google)的公司出售。佩奇和布林一開始開價100萬美元出售谷歌,但是遭到Excite拒絕。后來佩奇將出售價格降到75萬美元,再次遭到拒絕。
僅僅兩年之后的2001年9月,Excite@Home由于現金流不繼,向舊金山當地法院申請破產保護,并開始公開拍賣公司剩下的資產。這家公司在“鼎盛”時期的市值高達350億美元。而到了2001年破產時,其拍賣的資產總額僅為3.5億美元,是兩年前的1%。
現在讓我們把時間軸向前推進十多年,來到2015年。
2015年5月,納斯達克指數再次突破5,000點。這一次的突破,距離上一次納斯達克達到5,000點的高峰的時候,已經過去了15年之久。而這一次的“牛市”似乎比15年前的那一次有過之而無不及。
2017年4月,納斯達克指數突破6,000點大關。曾今在2000年股災中差點破產的亞馬遜,其股價在2017年6月突破1000美元,市值達到4800億美元左右,成為當今世界上市值排名第四大公司(截止2017年6月6日)。
目前美國市值最大的十家公司中,有6家都是科技公司,前五名全部都是科技股票。蘋果公司的市值(8000多億美元)早已超過微軟在2000年科技泡沫破裂前的市值巔峰。如果我們算上在香港上市的騰訊(2017.5.31市值為3250億美元左右),那么全世界市值規模最大的十家公司中有7家都為科技企業。
根據標準普爾公司的計算,在1999年科技泡沫頂峰時,科技類股票的市值占到標準普爾500指數的29%左右。以2017年5月底的數據來計算的話,目前科技類股票的市值占到了標準普爾500指數的23%,離當初“瘋狂的頂點”已經不太遠了。科技類股票的市值占比,幾乎是第二名的醫療類股票市值(13%)的一倍。
現在回到本文開頭提的問題,今天的科技股大漲是不是泡沫?和1999/2000年那場泡沫有沒有可比性?
下面我們就來對比一下這17年前后納斯達克科技股的差別:
首先我們對比一下當時(2000年)和現在(2017年)的市值最大的十家公司。當時的Top 10巨頭包括微軟,思科,英特爾,甲骨文和戴爾等科技明星,而如今最出風頭的則是蘋果,谷歌,微軟和亞馬遜。
從市值來看,如今前十的公司市值都超過了1000億美元,要比2000年時高出不少。當時的十大天王,如今還在十大之列的僅剩微軟,英特爾和思科。真是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十年。
下面我們再來對比一下納斯達克在2000年和2017年的一些關鍵指標。
目前的納斯達克上市公司總市值,要比2000年高出43%左右。如果我們橫向比較這兩個時間點的股票估值(PE),就會發現目前的股票市盈率要比2000年時合理得多。
以2016年最大的IPO,Trivago為例,其上市融資的規模大概在3.3億美元左右,還不到1999年IPO冠軍Charter Comms的融資規模的10%。由此也可讓我們一窺當年IPO市場有多瘋狂。順便說一句,Charter Comms在2009年申請破產,在經過債務重組后,于2010年9月第二次在納斯達克上上市。
如果我們對比今天和17年前的科技公司分紅總額,就會發現目前的公司分紅要比那時候高得多。以2016年為例,納斯達克指數的分紅率大約為1.37%,雖然算不上很高,但和1999/2000年相比時則要健康的多。
綜合來看,目前的納斯達克科技股票,從估值(PE),分紅等方面來看,還沒有到達1999/2000泡沫頂峰時的“瘋狂”狀態。當然,這并不代表股市不會下跌。一個更好的投資策略,是多元分散,控制成本,長期堅持。這樣的投資哲學可以更好的幫助投資者避免由于類似2000年的股災而遭受投資上的滅頂之災。
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數據來源:
http://www.minyanville.com/special-features/articles/excite-google-microsoft-yahoo-apple-bankruptcy/4/23/2010/id/27013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伍治堅證據主義”(ID:wzjevidence),作者伍治堅,著有《小烏龜投資智慧:如何在投資中以弱勝強》;36氪經授權發布。原題目《科技類股票有泡沫嗎?》
標簽:投資、股票、金融歷史
今年(2017年)年初以來,在短短的5個月內,幾大科技巨頭的股價上漲都特別引人注目。比如Facebook上漲22%,亞馬遜上漲24%,蘋果上漲19%,谷歌上漲26%。
因此很多投資者關心的問題是:科技類股票有沒有泡沫?如果有的話,泡沫多大?
要想把這個問題說清楚,讓我們先把時間軸拉回到2000年,回顧一下歷史上最大的科技泡沫。
2000年3月10日,美國納斯達克指數達到了當時的歷史新高5,048點。整個世界為互聯網帶來的科技革命感到瘋狂。
以1999年年底的數據為例。當時美國市值規模最大的10家公司中,有6家屬于科技類公司。成立于1975年的微軟(MSFT),在1999年的市值超過了6,000億美元。
相比之下,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百年石油企業艾克森美孚(其前身為成立于1870年的標準石油公司)的市值還不到微軟的一半,藍色巨人IBM和當時全世界最大的銀行花旗銀行的市值,還不到微軟的1/3。
但是好景不長。納斯達克指數在5,000點之上只是稍微停留了一小段時間,科技泡沫就發生破裂。在接下來的一年中,納斯達克指數狂瀉66%,下跌到2,000點以下。有不少名頭很大的科技企業,其公司股票幾乎在一夜之間變成廢紙。
比如美國最大的網上書店亞馬遜(Amazon,上圖藍線),其股價從100多美元下跌到個位數,在短短一年內其股價下跌超過了九成。全球最大的網絡設備公司之一思科(Cisco,上圖紅線),其股價從80美元下跌到13美元左右,下跌幅度達到84%。
在這些“跌落到凡間的天使”中,有一家公司特別值得一提。這家公司的名字叫做Excite,是一家搜索引擎公司。
該公司由美國斯坦福大學的幾位大學生在1994年創辦。一開始公司名叫Architext,后來改名Excite。在經歷了幾輪風險投資后,該公司的規模日漸擴大。在1990年代,Excite被評為互聯網上最有價值的品牌之一。
1998年,Excite的財務報表顯示,公司在該年度虧損3000萬美元。但是這并沒有影響該公司股價節節上升。1999年1月,Excite被另外一家互聯網公司@Home以67億美元的價格并購。合并后的新公司名叫Excite@Home。這兩家公司的合并是當年美國規模最大的并購案之一。
同樣在1999年,兩名名叫拉里·佩奇(Larry Page)和塞吉·布林(Sergey Brin)的斯坦福大學學生找上Excite@Home,想把他們自己創立的一家名叫谷歌(Google)的公司出售。佩奇和布林一開始開價100萬美元出售谷歌,但是遭到Excite拒絕。后來佩奇將出售價格降到75萬美元,再次遭到拒絕。
僅僅兩年之后的2001年9月,Excite@Home由于現金流不繼,向舊金山當地法院申請破產保護,并開始公開拍賣公司剩下的資產。這家公司在“鼎盛”時期的市值高達350億美元。而到了2001年破產時,其拍賣的資產總額僅為3.5億美元,是兩年前的1%。
現在讓我們把時間軸向前推進十多年,來到2015年。
2015年5月,納斯達克指數再次突破5,000點。這一次的突破,距離上一次納斯達克達到5,000點的高峰的時候,已經過去了15年之久。而這一次的“牛市”似乎比15年前的那一次有過之而無不及。
2017年4月,納斯達克指數突破6,000點大關。曾今在2000年股災中差點破產的亞馬遜,其股價在2017年6月突破1000美元,市值達到4800億美元左右,成為當今世界上市值排名第四大公司(截止2017年6月6日)。
目前美國市值最大的十家公司中,有6家都是科技公司,前五名全部都是科技股票。蘋果公司的市值(8000多億美元)早已超過微軟在2000年科技泡沫破裂前的市值巔峰。如果我們算上在香港上市的騰訊(2017.5.31市值為3250億美元左右),那么全世界市值規模最大的十家公司中有7家都為科技企業。
根據標準普爾公司的計算,在1999年科技泡沫頂峰時,科技類股票的市值占到標準普爾500指數的29%左右。以2017年5月底的數據來計算的話,目前科技類股票的市值占到了標準普爾500指數的23%,離當初“瘋狂的頂點”已經不太遠了??萍碱惞善钡氖兄嫡急龋瑤缀跏堑诙尼t療類股票市值(13%)的一倍。
現在回到本文開頭提的問題,今天的科技股大漲是不是泡沫?和1999/2000年那場泡沫有沒有可比性?
下面我們就來對比一下這17年前后納斯達克科技股的差別:
首先我們對比一下當時(2000年)和現在(2017年)的市值最大的十家公司。當時的Top 10巨頭包括微軟,思科,英特爾,甲骨文和戴爾等科技明星,而如今最出風頭的則是蘋果,谷歌,微軟和亞馬遜。
從市值來看,如今前十的公司市值都超過了1000億美元,要比2000年時高出不少。當時的十大天王,如今還在十大之列的僅剩微軟,英特爾和思科。真是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十年。
下面我們再來對比一下納斯達克在2000年和2017年的一些關鍵指標。
目前的納斯達克上市公司總市值,要比2000年高出43%左右。如果我們橫向比較這兩個時間點的股票估值(PE),就會發現目前的股票市盈率要比2000年時合理得多。
以2016年最大的IPO,Trivago為例,其上市融資的規模大概在3.3億美元左右,還不到1999年IPO冠軍Charter Comms的融資規模的10%。由此也可讓我們一窺當年IPO市場有多瘋狂。順便說一句,Charter Comms在2009年申請破產,在經過債務重組后,于2010年9月第二次在納斯達克上上市。
如果我們對比今天和17年前的科技公司分紅總額,就會發現目前的公司分紅要比那時候高得多。以2016年為例,納斯達克指數的分紅率大約為1.37%,雖然算不上很高,但和1999/2000年相比時則要健康的多。
綜合來看,目前的納斯達克科技股票,從估值(PE),分紅等方面來看,還沒有到達1999/2000泡沫頂峰時的“瘋狂”狀態。當然,這并不代表股市不會下跌。一個更好的投資策略,是多元分散,控制成本,長期堅持。這樣的投資哲學可以更好的幫助投資者避免由于類似2000年的股災而遭受投資上的滅頂之災。
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數據來源:
http://www.minyanville.com/special-features/articles/excite-google-microsoft-yahoo-apple-bankruptcy/4/23/2010/id/27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