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當年的谷歌撤出中國市場之后,以互聯網公司為主的美國科技公司就再也沒有一家能在中國大陸市場風聲水起,不過,還是有幾家通過收購或合作的模式而生根發芽,如今,這些幼苗好像也都要連根拔起了。
沃爾瑪收購了中國的電商企業一號店,然后在今年轉手又賣給了京東,獲得了京東的股份之后等于是變現退出了。優步在中國苦心經營的互聯網約車業務選擇在相關政策出臺后一周就觸手給了競爭對手滴滴,從而也選擇了做財務投資,等于是變相退出了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市場。業內傳言,惠普也裁撤了中國區的云服務部門,不再參與相關競爭。
如果我們把以上這些企業的行為都理解成水土不服或者不適應監管,可能并不妥當,畢竟,這些巨頭當年到中國市場開拓業務也都是經過了深思熟慮,而面對中國互聯網產業高速發展的現狀,選擇退出絕對需要巨大的勇氣和決心。
在中美之間,兩個大國正在進行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等全方位的博弈,而在美國科技公司紛紛退出中國的同時,中國政府也在毫不猶豫的持續減持手中的美國國債,資本的流動趨勢已經非常明顯。
從2015年開始,美元的升值預期就開始大漲,美聯儲的加息箭在弦上,只是還忍著不發,美國政府推出的制造業復興計劃也已經取得了現實效果,留在中國的各路外資正在尋找各種方式以恰當的通路回歸美國市場。
一方面,中國的房價不斷暴漲,特別是具有外向型意義的一線超大城市和部分沿海二線城市的房價,通過這些炒作,很多前幾年游蕩進中國的外資找到了接盤俠而奪路而逃;另一方面,中國的大型互聯網公司的股價不斷連創新高,其他的中型的海外上市的互聯網公司都在私有化回歸國內資本市場,國內這些還未上市的垂直巨頭紛紛在資本的撮合下合并,資本的撤離趨勢非常明朗。
我們不相信這些美國互聯網巨頭扎堆退出中國市場有政治的幕后推手,但他們都不約而同的選擇同樣的方式,一定有內在的邏輯,也一定是看到了我們還沒有看到或者不想看到的東西。一切的跡象都表明,這些布局肯定與中美的大博弈有關。資本的大撤離,如果不是戰略收縮,就一定是戰略進攻,難道是中國開戰的前戲?
春江水暖鴨先知,資本的嗅覺總是最靈敏的,在沃爾瑪、優步甚至亞馬遜在中國市場急流勇退之后,到底會發生什么呢?我們只能靜觀其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