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Yahoo!)的名字中有“先諭”(O代表Oracle,神諭、先知的意思)的含義,但或許連它自己也沒能預見自己的結局。
7月25日,美國通信運營商Verizon通信確認,將以48.3億美元收購雅虎的互聯網資產,收購后雅虎將被整合入Verizon旗下的美國在線。這意味著這家互聯網公司鼻祖20多年的故事即將落幕。
雅虎的前十年一直扮演著互聯網先驅的角色,后十年則是一名追趕者,并且被領先者越甩越遠。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曾經盛極一時的雅虎茫然四顧,竟尋不到自己的立身之處。
回過頭來看,雅虎似乎所有事都做錯了,在微軟報價450億美元尋求收購時,雅虎沒有答應,堅信自己的價值遠高于這一價碼。在谷歌還是一家創業公司時,雅虎決定與其合作,使用谷歌的搜索引擎,直到2年后恍然大悟決心重做搜索,但彼時谷歌已經在搜索業務上一騎絕塵。
雅虎似乎又什么都沒有做錯,在成為互聯網第一大公司后,雅虎理所當然想要成為一切互聯網服務的提供者。10億美元報價收購Facebook未果也情有可原,畢竟當時有幾個人能相信一名哈佛肄業生創辦僅2年的社交網站,未來會成為市值千億美元的互聯網巨頭。
在雅虎的歷史中,或許楊致遠和梅耶爾是最重要的兩個人,前者讓雅虎從無到有,后者陪伴雅虎講完故事的最后一個章節。
互聯網大潮奔流不息,沒有人能永立潮頭,雅虎的離去代表了一個時代的終結,而另一個時代早已來臨。
從互聯網先驅到落后者
時光倒回20年前,當時的互聯網還是一片蠻荒,全美國僅有14%的人上網,其中大部分使用著價格昂貴、速度奇慢的撥號上網方式,瀏覽著今天看來十分有限但當時卻已是非常豐富的網絡信息。
但一組數字卻能夠說明,在當時資源、信息都極度有限互聯網正在呈加速發展的趨勢,1994年,全球的網站總數還不到3000個,但一年前,這一數字是130個,兩年前是10個,看似荒蕪一片的互聯網,同時蘊藏著巨大的機遇,楊致遠和David Filo這兩個剛從斯坦福大學畢業的年輕人,便在這一時期成為了互聯網最早的拓荒者。
1995年的雅虎首頁
雅虎創辦初期是幫助人們分類檢索互聯網上各種信息的一個平臺,其所開創的門戶網站模式也成為后來一系列知名互聯網公司競相模仿的對象。
1995年,雅虎正式開始互聯網廣告業務,當時公司的一位高管估算整個市場規模在2000萬美元左右,但互聯網的發展速度遠超人們想象。到了1997年,僅雅虎一家互聯網公司的廣告收入已經近8000萬美元,再過一年,雅虎的廣告收入已經達到了2億美元。
隨后,雅虎的野心開始膨脹,想成為滿足人們一切互聯網生活所需服務的提供者。雅虎進行了一輪風卷殘云式的收購,將業務進一步擴展至郵箱(Yahoo! Mail)、游戲(Yahoo! Games)以及即時通訊(Yahoo! Messenger)等領域。
乘著互聯網的第一波熱潮,雅虎在成立不到兩年就成功上市,上市首日股價創下了270%的漲幅。到了2000年,也就是互聯網泡沫的最頂峰,雅虎股價創下了每股118.75美元的歷史最高水平,成為當時當之無愧的互聯網行業霸主。
然而,隨著互聯網泡沫的破滅,雅虎也經歷了第一輪的低潮,2001年,雅虎股價已跌至每股8.11美元,市值縮水了90%以上。
但作為當時最大的互聯網公司,雅虎還是安然度過了這一輪危機,廣告業務繼續突飛猛進。2003年,雅虎廣告收入首次突破10億美元,2004年,這一數字又繼續增長至驚人的35億美元。
雅虎的市值最高曾到達過1280億美元,比當時巴菲特的伯克希爾哈薩維公司還要多出200億美元。
然而就在雅虎如日中天之際,新一輪的危機正在醞釀。互聯網大潮讓無數公司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各自細分領域的新軍紛紛崛起,漸漸地,雅虎發現其原來處于絕對優勢地位的各個業務線,都被其他年輕的公司趕上甚至超越,例如eBay很快讓雅虎的在線拍賣相形見絀,分類信息展示被Craiglist所迅速取代。
一家叫做谷歌的公司,在搜索業務方面做得如此出色,2000年,雅虎與谷歌簽訂協議,將谷歌的搜索引擎用于雅虎的主頁,直到兩年后,雅虎才如夢初醒,意識到搜索業務的重要性,決定重新使用自己的搜索引擎,但彼時的谷歌已經在搜索業務上一騎絕塵,兩年后成功上市,從此在搜索領域,無人能出其右。
互聯網泡沫破滅后的2.0時代,雅虎忽然發現,自己已經沒有任何一款在市場上占壓倒性優勢的產品,而且其所有的產品都變得不再“酷”了,越來越多更新更酷的產品和平臺,在迅速吸引更多的用戶和廣告商。
雅虎的收入增長從2007年開始陷入停滯,董事會決定更換管理層,接下來的5年中,雅虎的首席執行官如走馬燈般連換4人 ,最后那一位更是因學歷造假丑聞在擔任CEO不到5個月后便下臺,到了2012年5月,雅虎的市值只剩下200億美元,不到其巔峰時期的六分之一。
梅耶爾掌舵下的雅虎:難逃宿命
危機下的雅虎急需尋找一位新的掌舵人,梅耶爾或許是當時雅虎能夠找到的最為理想的首席執行官人選。這位谷歌歷史上首位女性工程師,主導了幾乎所有谷歌重要產品的研發,包括谷歌搜索、新聞、地圖、郵件服務等,梅耶爾都留下了深深的印記。
曾經在谷歌與梅耶爾共事過3年,目前擔任谷歌首席執行官的皮查伊這樣評價她:“她以高管的身份工作,同時又是一位平易近人的工程師。”
梅耶爾是硅谷實干型高管的典型,她可以隨時召集工程師們來到她位于舊金山四季酒店的豪華套間里,就著披薩和飲料,就一個具體的產品開發細節進行沒日沒夜的反復論證。
但技術出身的背景對于雅虎首席執行官這個角色可能是一把雙刃劍,梅耶爾懂技術,與工程師有共同語言,能夠互相理解,但作為公司的首席執行官,她過于專注細節的思維習慣,導致了一些戰略層面的視野相對欠缺。同時,她并沒有任何直接將產品變現的經驗,她是一名出色的產品經理,但并不是一個 營銷家。因此,你可以看到梅耶爾時期的雅虎,用戶量和活躍度并沒有顯著下滑,但營業收入卻一直跟不上。
但她對自己所做的判斷從來深信不疑,《連線》雜志的創辦人John Battelle曾說,過去和梅耶爾的對話中,從來沒有任何時刻她對自己不是100%的確信。
另外,梅耶爾的管理風格也一度在雅虎內部飽受詬病,作為一個每天只需要睡4個小時的工作狂,她常會拿自己的標準來要求其他員工。外界流傳最廣的是她上任后不久,便強制要求所有員工必須來辦公室辦公,這與硅谷公司所流行的允許員工在家辦公的靈活政策背道而馳,也許是意識到過去的做法太過嚴厲,她不久后又推行了將員工的產假延長兩倍的政策,稱對雅虎來說最重要的是留住真正有才能的員工,似乎在為之前過于嚴厲的政策做彌補。
但公平地說,早在梅耶爾加入雅虎之前,這家公司的“大公司病”已經凸顯的很嚴重,人員數量臃腫,產品推進緩慢而無效率,急需一位“鐵腕”的管理者來改變這一局面。
一位在2010年曾參加雅虎總部面試的工程師對騰訊科技表示,面試時他就感覺雅虎的整體工作節奏懶散,“人浮于事”是他對這家公司的印象,盡管最終收到了offer,但他還是決定不加入雅虎。
梅耶爾加入雅虎之時正是移動互聯網即將開始騰飛的時期,在她之前,雅虎幾乎沒有任何的移動互聯網業務,整個公司與移動開發業務相關的工程師不到50人。作為對比,2012年,Facebook移動互聯網業務的工程師已經超過上千名。
為了將原先雅虎基于桌面端的上百個產品進行移動化精簡,梅耶爾和當時的首席市場官Kathy Savitt通過市場調研,篩選出了被她稱為“日常習慣”的用戶最為頻繁的移動應用需求,包括新聞閱讀、天氣查看、電子郵件收發、圖片分享等。梅耶爾決心在這些領域給用戶最好的移動體驗。
為了迅速開展上述移動互聯網產品的開發任務,梅耶爾的辦法是通過大舉的收購獲得所急需的人才。
一位曾經歷過雅虎并購的知情人士對騰訊科技表示,梅耶爾并不在乎收購對象的具體產品和服務,她在乎的是人,通過收購把這些人招攬進雅虎,再進行相應的產品開發工作。
事實正像這位人士所說的那樣,很多被雅虎收購的初創公司,在收購完成后,原先業務和產品被迅速關閉,原創始人和員工轉而成為雅虎的員工。
但在這4年中進行的50多筆收購中,也有一些是例外,例如雅虎于2013年斥資11億美元收購的社交網站Tumblr,是雅虎進軍社交領域的一次激進的押注,然而效果并不理想,3年后,Tumblr在社交世界幾乎銷聲匿跡,其價值也一再被減記,幾乎變得一文不值。
梅耶爾往移動端業務轉移的努力在4年后有所成效,但營收依然僅為雅虎傳統桌面業務的一半不到。作為對比,Facebook在不到3年的時間,將70%的營收轉至移動端。
大舉收購帶來的另一個問題是,雅虎的企業文化變得模糊不清,或者說,在這一過程中雅虎的企業文化逐漸缺失。梅耶爾上任后,進行了一系列裁員,還有很多管理層主動離開,而新加入雅虎的成員背景、經歷各異,他們只是為自己所研發的產品負責,并沒有太多的公司歸屬感。最終的結果是,很多通過收購獲得的移動互聯網領域的人才,并沒有成為雅虎的長期員工,他們大多數人選擇了跳槽或者進行下一個創業項目。
傳統的PC端業務加劇萎縮,移動互聯網業務又不能及時跟進,導致雅虎的業績節節下滑,2012年雅虎每年的利潤還能接近40億美元,但到了去年,這一數字則變成了凈虧損44億美元。
梅耶爾至今的職業履歷證明了她是一個開創業務方面的成功者,她所具備的技術功底、實干精神和旺盛的精力都是創業成功的要素,但她或許并不是一個成熟的,尤其是正在走下坡路的大型企業的管理者。
當然,也許換了任何人來當雅虎的CEO,都無法拯救這艘下沉的巨輪,任何人都敵不過時代的變遷,導致雅虎最終走向出售命運的根源或許要歸咎于時代的錯位,這家誕生于互聯網開端最早期的公司,已經不屬于現在這個智能手機遍布的時代,20年或許就是雅虎這家公司的生命周期,縱觀整個科技行業,實際上這樣因為時代的變遷而落幕的故事不勝枚舉,雅虎的離去或許能被定義為科技互聯網發展史上的一次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