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在硅谷的幾日,聽著關于未來技術的演講,刷著國內的商業新聞,在時間和空間上都有一種奇怪錯亂之感。
北京和硅谷,飛行距離12個小時,時差相距16個小時。在硅谷的幾日,聽著關于未來技術的演講,刷著國內的商業新聞,在時間和空間上都有一種奇怪錯亂之感。
此次百度the BIG Talk活動是以大數據和深度學習為主題展開的,試圖回答這樣一些問題:神經元網絡技術的前景是什么?計算機如何完美模擬人腦?更改人體內的微生物族群達到醫療目的是否可行?人類行為決策與社交網絡的關系是怎樣的?機器人是否具有自我意識?等等。
到場演講的嘉賓大都來自高校,如,MIT人類生態實驗室主任Alex Pentland,加州大學伯克利分??稍偕茉磳嶒炇抑魅蜠aniel Kammen,康奈爾大學創新機器實驗室主任Hod Lipson,奇點大學生物技術追蹤主席Raymond McCauley,以及百度首席科學家、斯坦福教授吳恩達。他們把各自領域的實驗室研究成果向參會者進行了介紹。
會議現場,坐在我旁邊的一位硅谷創業者問:“我想知道這些技術和百度的業務有關嗎?”我說,“可能暫時沒有太直接的關系。”
可以說這是一場關于技術的愉快教學,因為即使對于我們這些關注科技的媒體來說,也鮮有機會了解這些前沿科技。但是我同樣好奇的是,深度學習、生物技術、機器人意識等如何變成真正的商業應用,不管對于百度還是對于其他科技公司來說。
此時國內的科技圈倒是有不少商業競爭的新看點:阿里巴巴和工商局的淘寶假貨之爭,微信和支付寶封殺與反封殺之爭。爭論雙方以及看客們還蠻high的。
就是這種錯亂,一個離商業太遠,一個離商業太近,一個關于未來,一個關于過去。技術引領著商業,商業驅動著技術,要討論二者的關系,恐怕又是一個長篇大論了。簡單說來,前沿及技術真正轉化為商業模式需要時間,眼下的商業競爭放在技術趨勢的潮流中又顯得不值一提。
不得不說,國內的互聯網創業門檻太低,趕時髦跟風的太多,真正技術創業的太少,獲得關注的通常是善于炒作愛打公關戰的公司,掌握技術的公司通常被湮沒在口水戰之中。
我覺得一方面由于國內互聯網發展太快,給技術研究留的時間太少,另一方面國內的高校實驗室與商業相距太遠,難以轉化為真正的市場產品。還有一方面,各路媒體對公關口水戰熱情高漲,對技術創新置之不理,也產生了壞的影響。
所以,我希望看到BAT等大公司少打嘴仗,做出一些真正代表技術趨勢的產品,創業公司能夠在具體領域進行技術創新,而不是一味執著于用戶數量的增長。商業和技術緊密結合,才是真正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