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5國際電子消費展(CES)上,看似無奇的華為展臺,背后或許折射了華為2015年的相關策略:美國以運營商為主的市場催生的中低端需求,與華為產品結構“向上走”間的矛盾待解;展臺上的可穿戴設備已成華為下一個發力市場,而展臺上的萬物連接區,包括車載市場等,如今同樣已成華為的戰略方向。
此次的CES上,華為并無新產品推出。究其原因,《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與華為消費者BG營銷副總裁邵洋溝通中獲悉,首先,時間層面,此次的CES舉辦時間與華為的產品規劃周期不吻合;其次,華為美國時下的戰略突破難點并不在于發布新品問題。
據邵洋介紹,華為美國目前在公司整體業務中的占比已從之前的近1/10下降至約1/20,2014年的整體業績也并不是太理想,主要原因為:一,相較于華為中國等區域來說,華為美國OEM的角色轉換偏慢;二,因身份等原因遭遇的美國市場不公正待遇;三,美國市場的特殊性與時下華為產品結構“向上走”間的摩擦。
邵洋坦言,華為產品結構去低端化與美國市場以運營商渠道為主的市場結構間的不平衡,已成為華為美國轉型路上一道待解課題。
邵洋介紹,2015年華為會在可穿戴設備上發力,也看好可穿戴設備在2015年發熱。
華為美國的應對思路邏輯在于,一方面繼續強化與“存量”的運營商渠道間的合作,畢竟這是美國市場的特殊性決定的;另一方面,將在中國市場已興起的互聯網玩法,在美國市場進行試探性摸索。細化來說,2014年6月華為美國建立了官方B2C網站,同時與亞馬遜進行合作,以開拓互聯網渠道等增量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