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2014年12月29日,我的賬號“南方評論”再次被封。這次,我算到了開頭卻沒預料到結果,在這個過程中,我又犯了哪些錯誤呢?請看下一篇“自媒體年終反思:在興趣和商業之間徘徊導致了悲劇”。
自媒體年終反思一:從原始積累到運營創新
胡賽萌/文
萌主按:這是2014年3月微信屠城事件后我寫的一篇總結性的文章,作為萌主自媒體年終反思的第一篇。其實,文中的許多觀點和看法萌主已經不是特別認同了,具體的內容帶后面幾篇“年終反思”中再為大家一一道來。
3.13微信屠城事件后,我的微信公眾號被徹底封禁。此次微信被封,讓我從之前那種狂躁的興奮中冷靜了下來,得以有時間回顧梳理自己運營自媒體這半年來的得失,也讓我對自媒體這個相對較新的媒體形態有了些許思考。
踏上自媒體這條“賊船”
在運營微信公眾號之前,我一直待在深圳,做過許多跟媒體相關的零零碎碎的工作,寫過人物報道,也做過垂直媒體的專題編輯,當然,更多的依然是那些我寫完都不愿再看一遍的軟文。
工作之余,我混跡于各境外的華文媒體網站,并寫了許多時評,經常抨擊內地政府及其相關政策,許多文章經出口轉內銷之后常常轉載于墻內的各大論壇和博客。經過一年多的墻外寫作,我逐漸積累了一批相對穩固高質量的讀者群。后來,由于政治因素,我便放棄了墻外寫作,開始將精力放到墻內的網站和博客之上,先后在戰略網、九個頭條等網站寫作專欄。
2013年,我從深圳來到廣州,開始涉足品牌方面的工作,并為集團組建了官方微信,從此踏上了微信運營這條不歸路。工作之余,我自己也申請了一個公眾號,就是后來被封的“胡賽萌”,專門推送自己在專欄上寫的一些文章。
相比于可以借助于集團內部資源的官方微信,個人賬號的運營更為困難。當然,所受的掣肘也更少,所以運營起來也更靈活。相比于官方公眾號,個人公眾號定位不同,打法迥異,所以可能性也就更大!
從原始積累到運營創新
最開始運營微信,必須經歷一個極為痛苦的原始積累期,粉絲從0到10000這個階段是一個繁重的體力活。因為缺乏粉絲基礎,很多草根運營者采取發帖的方式來完成粉絲的原始積累,盡管這個辦法很笨,但卻是沒有辦法的辦法。現在因為有許多付費推廣,有了廣點通,有了各種無節操無下限的小竅門,新號的原始積累已經變得非常容易了,有很多牛逼的號一夜之間便可突破十萬。
渡過了艱難的原始積累,接下來就拼運營者的個人實力和創新能力了。運營一個自媒體,涉及到媒體定位、形象包裝、內容編輯、日常運營、粉絲維護、營銷推廣以及變現盈利等諸多方面,涉及面很廣,個人很難做到面面俱到。因此,運營者最好在自己擅長的某一方面能做得足夠出彩,然后在接下來的運營當中以點帶面,逐步學習和積累,爭取補齊自己的短板。
接下來,我結合自己運營自媒體的經歷隨便談談上述幾點:
1、定位、包裝
我對自己賬號的定位是時政、社會類的新聞原創評論,力求有深度、能別具一格。因此,我在形象包裝上一開始就往時政方向靠,而自己之前在外媒上寫時評、為港媒寫約稿、在媒體上開專欄等經歷也就理所當然地成為自我包裝的素材。所以,我的賬號介紹就一句話——關注胡賽萌,一樣的新聞,給你不一樣的解讀。
2、內容編輯
一開始我對自己的要求是必須原創的時政評論,后來發現每天實在沒那么多可寫的,于是開始撰寫影評和娛評。偶然的機會,我發現近代史的老照片比較受歡迎,于是就開了一個“萌主薦圖”的欄目,專門分享歷史照片。這些看似是不務正業,容易模糊粉絲對賬號定位的做法,其實在某種程度上刺激了粉絲的閱讀疲勞,激活了相當一部分沉睡的粉絲,也使自己的內容做到更多元化和可讀性更強。
此外,為了強化賬號品牌形象,我先后找來著名異議人士杜導斌、前北大教授焦國標、知名博主李悔之、上海人民出版社前副總編輯唐繼無、全國政協秘書局官員宿正伯,與他們進行對話,并在微信上發布。有這些重量級學者和官員的背書,對我的公眾號來說,無疑是一次品牌形象的躍升,而他們在朋友圈的轉發,也為我帶來相當大一部分高質量粉絲。
更重要的是,與他們的對話,豐富了我自媒體的內容,其中,與唐繼無老師的那篇對話錄《文革實乃千年未遇之大惡》成為當時時政類網站上的一大熱門,微信后臺的轉發量更是爆棚,閱讀總量近百萬,那幾天賬號的凈增粉絲就高達一萬多。
3、日常運營
時政類自媒體一直是監控和打壓的對象。因此,從一開始我就沒將雞蛋放到一個籃子,先后在微信、易信、來往、飛信、騰訊新聞、搜狐新聞、網易云閱讀、愛微幫、鮮果、今日頭條等自媒體平臺開通了賬號,并堅持同步更新。更重要的是,我依然保持各大博客和專欄的更新。這樣,多渠道、矩陣式的自媒體讓我抗擊風險的能力更強一些。
尤為值得一提的是,因為堅持更新原創高質量內容,所以我的騰訊新聞賬號里的內容開始被騰訊官方引用,手機騰訊網和QQ瀏覽器的輕閱讀都將我在新聞客戶端的內容同步更新至該平臺。尤其是手機騰訊網,流量非常之大,這也在無形之中為我帶來相當大一部分粉絲。
4、粉絲維護
為了增強粉絲粘度,我首先給廣大粉絲群體取了一個稱號——“萌友”,并自稱“萌主”。在一次次的潛移默化的交流和溝通之中,許多資深粉絲開始對“萌友”這個身份有了一定的認同感,從而強化了雙方聯系。
后來,在與粉絲的溝通和交流中我慢慢發現了一些值得分享的故事,比如被國保打壓的大學生、信仰堅定的穆斯林、辭職創業的經理人……我將與這些粉絲的對話發布出來,并專門為其設置了一個欄目“對話萌友”。如此一來,粉絲們就有非常強烈的參與感,深切感受到這個賬號不再是單向地推送文章,而是與自己息息相關,上面甚至承載了自己的故事和情感,久而久之,就培養出了相當一大部分的忠實粉絲,并逐漸積累了一批鐵粉甚至腦殘粉。
當然,為了更好地與粉絲互動、提升閱讀體驗,我先后開通了微網站和微社區,并積極導流,使粉絲沉淀,強化粉絲與粉絲間的粘度。此外,針對粉絲群體絕大多數是男性的特點,我特地讓助理(一90后妹子)幫忙發語音,并挖掘粉絲群體中的女性代表,將她們推了出來,作為志愿者在微社區中與男粉絲們交流,從而提高粉絲們的活躍度。
時政賬號的阿喀琉斯之踵
盡管我在自媒體運營過程中嘔心瀝血,常常為寫文章熬夜到凌晨三四點,有時為了回復粉絲的各種問題更是在電腦前枯坐數個小時,涉政文章推送之艱難想必大家都能想象,有時為了讓一篇文章能通過審核推送出去,常常要反復修改關鍵詞和敏感內容,重大新聞事件的時候修改數十次也是家常便飯……但是,我付諸那么多心血的賬號還是在3月13那天被封了,任你哭天搶地都沒有任何用!
這就是中國當前的現狀,經過微博的洗禮,網監部門已經定了一條高壓線,不會察言觀色的時政號做不大,也做不久!這便是時政賬號的阿喀琉斯之踵,時政賬號運營者們無論如何也避免不了的命運。
所以,我決定轉型,并在自媒體運營上做一些迫不得已的改變,可是這些改變有效果嗎?很顯然,我的計劃又一次落空了,2014年12月29日,我的賬號“南方評論”再次被封。這次,我算到了開頭卻沒預料到結果,在這個過程中,我又犯了哪些錯誤呢?請看下一篇“自媒體年終反思:在興趣和商業之間徘徊導致了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