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在今天“微信公開課”上,微信創始人張小龍通過視頻從八個方面詳細闡述了微信對于開放平臺的理念和方向。而關于微信去中心化的爭議無疑又上升到了一個新臺階。
在今天“微信公開課”上,微信創始人張小龍通過視頻從八個方面詳細闡述了微信對于開放平臺的理念和方向。而關于微信去中心化的爭議無疑又上升到了一個新臺階。
搜索框和二維碼的入口之爭,仍然沒有定論
“在PC互聯網時代,可能流量的入口在搜索框里面,但移動互聯網時代,我們反而認為流量的入口可能在二維碼里面。”張小龍關于移動搜索領域的探索方面,表達了對二維碼的看重。
二維碼未來會不會成為流量的入口,市場上仍然沒有一個統一的結論,但搜索框對用戶的重要性仍然不容忽略。無論是百度還是谷歌,他們都很好的把搜索框遷移到了移動端。搜索框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擁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雖然都在說O2O,但更多的還是Online to Offline,確實現在的二維碼某種程度上已成為連接線上和線下的重要介質,但二維碼其實更多體現的是把線下的流量吸引到線上。而在線上最主要的流量入口仍然還是搜索框,無他,用戶習慣使然。
微信對搜索框的重視程度也遠超外界的想象,在5.4版本的升級中,微信特意給搜索框增加了新功能,從以前只能搜索“聯系人和聊天記錄”到現在可以直接搜索“公眾號和公眾號文章”,而微信也把公眾號數據開放給了搜狗搜索,這里正彰顯出微信對搜索框的重視。其實騰訊的邏輯可以理解,作為搜索的失意者,它需要去重新制定移動搜索的規則,只有這樣才能重新進行市場洗牌。
從連接一切到去中心化,騰訊不得不為的變革
騰訊希望能夠成為一家連接一切的公司,人與人、人與服務、人與線下,而這首先需要騰訊有顛覆自身的決心。在PC互聯網時代,騰訊很好的做好了前兩點,并順利成章的成為最大的娛樂平臺。而到了移動互聯網時代,人與線下的連接變得開始重要起來,僅憑騰訊一家之力,其實很難建設起這么一個龐大的生態圈,實現騰訊的巨大野心。所以騰訊需要考慮和大量的連接型的公司和個人進行合作,幫助他們發現更多的連接點。
作為一家極具娛樂游戲基因的公司,騰訊一直都希望能夠把所有的用戶都圈在自己的生態體系中。通過QQ這樣一個中心化的平臺,再把流量、游戲、電商、增值服務在分發出去。所以我們看到騰訊幾乎“創新”了所有一切可能出現的互聯網產品。
“基因論”一直被當成是一家公司無法在別的領域成功的說辭,而騰訊也陷入了這樣的魔咒之中,除了社交和游戲領域,騰訊的其他產品鮮有建樹。
馬化騰今年的騰訊WE大會也曾表現出了這種焦慮:
騰訊希望在未來把用戶與實體世界連接起來,希望用戶可以用指尖觸及生活的方方面面。他設想,微信的公眾平臺可以成為用戶與實體世界的一個連接點,希望搭建一個連接用戶與商家的平臺,騰訊只提供規則,由用戶和商家去自由創意。
其實這樣一看張小龍釋放出“去中心化”的理念,某種程度上確實有種不得不為之的苦衷存在。“我們認為第三方跟我們一起來共同建造一個系統,而不是我們做好了一個完整的系統。”
移動端的生態圈,騰訊憑借一己之力已無法去完成。一個個獨立的app在移動端都希望自己能夠形成圈住用戶的生態,即使是最擅長的游戲,在移動互聯網時代開發者在逃離騰訊后也可以活得很滋潤了,而這給騰訊帶來的沖擊無疑是巨大的。
中國電競幕后史專欄作者BBkinG在一個問題下面這樣寫道:
無論外界把騰訊傳的多玄乎,一線做事的人心里都很清楚,下一個項目踩不中,下一個5年這個舞臺可能就沒你什么事了,看吧。大道至簡,知易行難。
騰訊最擅長的社交和游戲優勢,雖然目前仍然足夠強大,但未來遭遇被顛覆的可能性卻正在變大。就在今天圖片分享軟件應用Instagram才剛宣布月活躍用戶已超過Twitter達到3億。只有去中心化,開放出更多的權益給第三方,吸引更多的合作者,才能保證這個生態的長盛不衰。
開放和封閉的沖突,去中心化其實只剩下不平等
“微信不會提供一個中心化的流量入口來給所有的公眾平臺方、第三方。相反,我們鼓勵第三方去中心化地組織自己的客戶。”
這是張小龍八大法則里面最矛盾的一句話,一方面,中心化的流量入口不會所有的公眾平臺方、第三方,鼓勵大家自己去組織客戶。騰訊希望廣大合作者能夠借助微信平臺的巨大能力,實現自身的成長,并同時反哺這個平臺。但另一方面,騰訊卻把中心化的流量入口提供給一切與它存在某種關聯的公司,大眾點評、嘀嘀打車、京東......而這直接導致的后果就是第三方之間的不平等對話。
不平等的中心思想,從始至終一直也貫穿著微信公眾平臺的整個發展歷程,只有部分內測用戶有每天三次的推送機會,而其他的后來者即使內容再好,都已經無緣。只有認證用戶才可以開放接口,而那些草根的自媒體對騰訊來說或許從來都是可有可無的。
“我們剛才說了這么多微信的一些理念,但是最終都必須把用戶價值放在第一位,否則的話可能會損害到整個平臺的健康。”
我不知道這樣的做法,會不會如張小龍所說的那般,把用戶價值放在了第一位。但在沒有平等話語權的平臺里,其實很難有所謂的用戶價值。不平等的競爭帶來更多的往往是一種路徑上的依賴。那些未和騰訊合作的第三方在競爭中天然就存在劣勢,而他們往往卻可能是最優質服務的提供者。正如我前面所說的那樣,市場領先者都在積極的打造自己的移動生態圈,微信擁有最大規模的用戶群,當然也會成為他們最重要的陣地之一。
但正如我在《騰訊贏得了戰爭,而微信卻輸掉了未來》一文中所說的那樣:
無論是O2O、電商、打車、支付等領域,騰訊都屬于后來者,所合作的對象提供的服務,都不是用戶的最優選擇。用戶自然就會用腳投票,寄予厚望的微生活遭遇滑鐵盧的失敗,和大眾點評的結合也沒有在與美團的戰爭中贏得最終勝利。至于電商、支付、打車這些的最終戰績相信也都不用再復述。寄托騰訊移動帝國暢想的微信顯然無法獨善其身。做大,做平臺,扶持合作伙伴,打擊競爭敵手,并最終變臃腫這早已成為微信的宿命。這個看似開放的平臺也越來越封閉,因為只有在封閉的圈子里面,騰訊才能把其社交關系鏈發展到極致。
那些失敗的落寞者,雖有積累,但無疑已很難再贏回往日的光輝,擁抱騰訊成為他們的一個最優選擇。騰訊無疑也給以了他們很多支持,但這對平臺上的其他競爭者來說無疑是不公平的。而騰訊則需要盡快在商業化和用戶體驗之間找到一個平衡,去中心化或許是一個不錯的嘗試,但關鍵的前提還在于騰訊有沒有開放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