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17個月前,投資人還信心滿滿的給Fab打出了10億美元的估值,并且將之稱為“下一個Amazon”。今天我們就聽說了Fab要賤賣的消息——或以1500萬美元賣給電子產品代工商PCH。這點錢也就相當于它最近一輪融資付給銀行的費用,呵呵。
那么究竟是哪出了差錯?
Fab現在簡直可以當成一個“非可持續性增長”的典型案例進行研究。像很多它的同期電商初創企業一樣,它們以犧牲利潤為代價,過多的追求了頂級的“增長”。當然,在Fab發展高峰期的時候,也曾經產生過上億美元的收入的。但是更讓人驚訝的是,它每年平均花費的成本就高達9000萬美元。在這一點上,仿佛它的投資人和管理者都不肯承認,它花的錢要比賺的錢多得多。(在成立后的三年時間里,Fab共得到了來自AndreeSSEn Horowitz、First Round Capital、Menlo Ventures等風投機構投資的3.36億美元)。
Fab在盈利上面臨的最大問題或許是第三方產品銷售利潤的匱乏,而且產品分類無法吸引長期用戶,以及因害怕模仿者競爭而產生的恐慌心態、過于雄心勃勃的全球擴張計劃。此外,Fab 聯合創始人兼CEO Jason Goldberg 錯誤的堅持走亞馬遜的規模化路線,也是造成公司今天不利局面的一大原因。數名Fab高管離職以及裁員計劃都讓公司每況日下。
不過,現在Jason Goldberg 及董事會有了新的工作重心:通過收購兩家家具公司,他們創立了“宜家式”在線商店Hem,將獨立于Fab品牌運營,并將最近一輪1.5億美元的大部分融資以及剩余人才投進了這個網站。至于未來怎么樣,我們目前還不好下結論。
那么如果代工制造商PCH真的收購Fab的話,它會得到什么?除了一個品牌、一些網絡流量、APP外,或許還有Fab的部分剩余庫存。PCH現在旗下已經有了一個網站叫Shoplocket.com。PCH用這個網站幫助客戶銷售他們的硬件產品。或許它希望借助收購Fab將業務拓展到更多領域。那么PCH(或者其它意向收購方)會不會保留Fab的品牌呢?根據歷史教訓來看,成立一個新的品牌比試圖挽救受損品牌的舉動明智多了,看看被收購后的Myspace和Digg就知道了。況且Fab在商標權上還一直被JustFab起訴。
Fab的例子告訴我們,初創企業走上快車道也不一定就是好事。即使行動速度再快,如果沒有方向盤和剎車的話,那么它在一開始就注定會失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