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朋友在看一本書,叫《基業長青—企業永續經營的準則》,美國作家著,1994年寫的,其研究了18個基業常青公司的成功經驗,主要講述了一群真正杰出、歷經歲月考驗的百年企業從創業之初發展至今的情況。這些公司有摩托羅拉、IBM、惠普、索尼等等……
其中有一段是這么寫的:“為何通用電氣、美國運通、波音、強生、摩托羅拉、IBM等公司能夠由小到大,由弱而強,而別的許多公司卻曇花一現、了無蹤跡?為什么3M、索尼、沃爾瑪、惠普等創業時不是連生產什么都不清楚,就是舉步維艱,卻能歷經困難,展現出可觀的韌性和彈性,跨越數十年、上百年而長盛不衰,最終成為翹楚中的翹楚?”
據說這本書當時十分暢銷,引入國內時也是企業經營者們的傳看書籍,那么,這些企業真的都基業長青了嗎?
20年后的2014年,以一個具有穿越知識的人回看,1994年出的這本書真是十分錯誤的,例舉的很多企業后來不是創新不足,就是誤入歧途,根本就是一本只適合當時學習研究的書。這本書可以簡單告訴我們一些道理:
1,別人認真寫的書并非都是真理
2,有系統理論思維的公司難以應變
3,詳解的成功理由并非真的成功理由
4,沒有什么公司能基業長青(長生不老)
5,研究過去價值有限,誤打誤撞未來機會更大
這個”沒有基業長青的企業“的觀點要怎么解釋呢?我覺得可以這樣解釋,就是這個核心問題在于人,就是下一代人不喜歡上一代人喜歡的東西,即使上一代人的東西很好,很成功,但下一代人都會有所排斥,而下下一代人基本就想著方法摒棄這些品牌了,因為要突出自己新的喜好。
例如Facebook、new balance、red bull、gopro、lions gate、tesla等等,大家的想法可能很一致,不喝可樂,不穿耐克,不去看迪斯尼,該換一換口味了。
這就好比PC和Mac上的那個經典廣告,微軟主導的PC被塑造成一個西裝革履的中年人,而蘋果主導的Mac被塑造成一個個性瀟灑的年輕人。核心就是說,我代表了新一代人的選擇,新一代并非好于舊一代,但代表了新,代表了未來,代表了趨勢,于是代表了贏。
如果我們做個簡單的推算,1984年,SONY首創CD Walkman;11年后,1995年微軟發布了windows 95;12年后,2007年,蘋果推出了iPhone……那么,再過10-13年,也就是2017-2020年,一款新的產品就該代替iPhone引領風潮了。
這個誕生的主要理由,就是90后厭倦了70后80后整天推薦的iPhone,他們發現了更能代表自己思維的產品,這個產品能體現他們與80后的不同,顯得90后更敏捷更時尚,并且最終也能擴展到整個年齡段(因為老人都是跟年輕人的風嘛)。
當然,這些并沒有很嚴密的邏輯性,但回到現在,國產手機廠商的下一步是什么呢,還是手機嗎,還是什么?
最近看到有人說國產品牌進入相機的遐想,不由讓我想到一個人,馮軍,記得2009年時候,他曾經說“向大家保證做單反,一定是日本相機一半的價格”。當年愛國者和魅族在MP3領域打的不亦樂乎,后來魅族去做了相機,愛國者去做了移動存儲和卡片機,現在的結局大家都知道了。如果愛國者當時也全心投入去做手機,是不是現在論壇里還會多一個愛粉和愛黑什么的呢?可惜往事不可諫。
而成功的例子也是明顯的,從MP3/MP4轉做手機的魅族,從復讀機轉做手機的步步高,都獲得了成功。那么,在這手機狂歡正式進入輝煌的時代,下一步國產手機廠商怎么走,怎么保證能夠基業長青而不是賺一票就閃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