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功能機時代,雖然中國山寨機名揚海內外,但中國自己的手機品牌去非常羸弱,連國內市場都無法把握。但在智能機時代,中國企業似乎已經拿下國內市場,現在正風風火火的向海外進發。
近日聯想收購了摩托羅拉完成,中興立下了今年在中美各賣出2000萬部手機的軍令狀,華為的陳黎芳更是在WSJ.D會議上高調宣布“要用先進的技術敲開美國的市場”,而小米在印度市場銷量一路飄紅······
縱觀國內手機廠商出海戰略,既有實力增強,可以與洋品牌一戰的豪氣,也有國內市場飽和,尋求利潤是市場的無奈。
緣何紛紛制定“走出去”戰略?
企業拓展市場是資本發展的必然結果,但近期處在不同發展階段的國產手機廠商紛紛向海外市場發起攻勢,其背后的原因大致可總結為兩點:
一、作為全球最大的手機制造中心,產業鏈已完備,產品已經拿的上臺面。
華為和中興之如今已在海外占據一定市場,但在早期的時候它們也是從代工做起,甚至連今日的聯想,也會為惠普代工。能夠代工,最起碼說明代工企業在生產技術上已經不存在太大的問題。
如今,鄭州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蘋果智能手機生產基地,山東也在未來將有可能生產全球1/5的蘋果手機,谷歌“六太子”的代工商是聯想,摩托羅拉生產線在醞釀遷往武漢,年產手機將達3000萬部,東莞現任市長明確表示:全球每八部手機,至少一部就是“Made in 東莞”。
中國已經成為名符其實的全球手機制造中心,伴隨著產業鏈的日益健全,中國手機基本進入了“零門檻”階段,因為大家幾乎能找到全套的類蘋果、三星手機元件:四核、八核應有盡有,3.5英寸、4英寸、5.5英寸,隨意放大,中國智能機硬件基本齊活,這也是羅永浩為什么敢“棄文從手機”的現實原因。
集中的產業鏈的帶來成本優勢,廠商敢打“價格戰”。
《日本經濟新聞》網站曾報道稱:從中國當地的價格來看,一些在性能上并不遜色于知名廠商的產品,但價格卻只有前者的一半。
在日本國內,以iPhone無鎖版在蘋果直銷網站上的價格為例,iPhone5C最低為6.8萬日元(約合人民幣3690元),而5S最低為7.18萬日元(約合人民幣4360元)。此外,從夏普等大型廠商的現有主力機型來看,5英寸高清液晶顯示屏等性能參數與“小米Mi3”基本相同,而其終端本身的價格則在7萬日元(約合人民幣4250元)左右。
而據使用過小米Mi3的電子零部件分析師稱,其運行速度非常快,“操控感毫不遜色于iPhone等高端機型”。但在價格上最便宜的機型為1999元。
除了小米,國外媒體對華為也贊賞有加,稱“華為P6和蘋果iPhone5、三星Galaxy S4體驗上差不多,是一款非常不錯的手機。”
與此同時,整個智能機硬件領域正處于創新瓶頸期,國產手機廠商又在生產價格上有著無可比擬的優勢,這就給了國內品牌逆襲海外的機會。
二、國內市場競爭激烈,國產“和尚”只能去外地敲鐘。
根據國內三大運營商數據表明:按照今年前三季度凈增4400萬估計,2014年全年無線凈增僅為5500萬;而去年同期2013年前三季度用戶凈增9900萬,全年凈增1.24億。2014年中國移動通信用戶年度凈增規模相較去年將至少縮水一半以上,整個手機市場基本已趨于飽和。
市場調研公司捷孚凱近期發布一份報告亦顯示,全球智能手機市場將迎來增速拐點,其中高端智能手機市場正在飽和,低價智能機市場潛力亟待開發。
在這種大背景下,國產手機廠商幾乎無一例外的選擇用“價格”拼出一條血路,小米手機高唱“性價比”,華為推出榮耀系列針對中低端用戶,中興一開始就主動放下身段專門做底端手機······“價格戰”果然有效,小米花了三年時間就超過了三星,成為國內第二熱銷手機,華為中興去年成功擠入全球手機廠商前五,而熱衷高端市場的手機,譬如索尼,銷量慘淡到只能退出中國市場,再譬如三星,在華銷售數量不斷銳減致使整個企業財報連續下滑。
國內手機廠商之間打得“血肉橫飛”,但在國外,尤其是第三世界國家,智能手機市場挖掘才剛拉開序幕。據調查,今年上半年中國市場出貨的手機中,89%為智能手機,而在印度市場,這一數字僅為28%。
通過價格戰,雖然企業能在短期內迅速擴大市場,但低利潤不符合企業的長遠利益,在資本的驅使下,國產手機廠商必然會瞄準海外市場,尤其是競爭壓力比較小的印度東南亞等地區。
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出海國產手機廠商各有方法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紛爭,國產手機進軍海外當然也面臨各種問題。問題是拿來解決的,手機還是要賣的,國產手機出海,紛紛想出了不同的應對方案。
知識產權問題是中國手機企業出海最大的攔路虎。
高通曾哭訴中國智能手機制造商要么不支付專利費,要么就是少報手機出貨數量。的確,在發展中國家,知識產權不是大問題,但這種問題放在發達國家就是“抄家滅族”的大罪,當年HTC在與蘋果的專利之爭敗北而導致被美國禁售,一度致使其銷售大幅銳減,活活把HTC踢出了全球手機廠商前十的行列。
有了HTC的前車之鑒,遠赴歐美的國產手機基本采取了兩種應對措施。
一是采取穩扎穩打的斗爭方式,譬如華為中興。首先,這兩個企業的優勢就在通信領域,且在企業發展不久就紛紛投入重資在科研方面,而中興在前年憑借2826件PCT國際專利一舉超越日本松下,躍居全球企業國際專利申請量第一位。截至去年底,華為躋身歐洲專利申請前15,據披露過去十年間華為在研發方面投入250億美元。
其次,面對專利訴訟,這兩家公司也是敢于對簿公堂。2011年7月,InterDigital向ITC及美國聯邦地區法院指控華為、中興通訊等企業侵犯其專利,要求啟動337調查并發布排除令,禁止被訴公司在美國銷售3G移動設備。
InterDigital是美國一家專利經營公司,宣稱在無線通訊領域擁有多項2G、3G和4G標準專利,該公司經常向ITC指控其他企業侵犯其專利,一些涉事公司由于害怕遭到美國進口禁令,往往選擇與其和解,但中興“Say No”,堅持與其對簿公堂
2013年12月20日,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行政法官作出最終裁定,維持之前的初裁結果,不支持InterDigital的侵權指控。多年的專利訴訟史給中興積累了不少經驗,上月底,中興打響了反擊戰,起訴這家公司專利無效。同樣,華為在專利訴訟方面亦有成功,勝訴與美國IDC公司的專利費糾紛,贏得了2000萬元人民幣的賠償,為華為省下數億美元的成本。
二是像聯想這種“土豪”企業做法就直接采取并購。通過收購摩托羅拉移動,聯想集團從谷歌手中獲得了2000多項專利,并獲得了谷歌2.1萬項專利的交叉授權。楊元慶認為,這讓聯想集團在拓展北美、歐洲成熟市場時專利費用較低,能夠處在更好的競爭位置上。
為了快速積累專利,聯想集團今年在專利領域進行了兩次并購。3月,聯想以1億美元收購專利組織Unwired Planet持有的21項專利,包括3G、LTE專利以及其它重要移動專利,并同時獲得2500項專利的交叉授權;4月,聯想又收購了NEC在全球多個國家申請的超過3800項專利組合,涉及專利技術已廣泛用于智能手機的生產制造。
渠道問題也是國產手機出海的一大掣肘。在國內手機銷售是運營商和手機廠商零售相結合,但在國外運營商在手機銷售方面具有絕對優勢。但同運營商合作不是短期內能完成的任務,在此情況下,國產手機廠商結合自身情況從不同方面“突圍”。
與運營商合作,慢慢熬出名。這一類指的是中興華為這樣的全球化通信企業。華為早已與眾多世界領先的運營商建立了伙伴關系,截至2006年,全球50強運營商中,有31家選擇了華為作為合作伙伴。在2010年所獲總值160億美元的合同訂單中,有72%的訂單均來自國際市場。這種技能自帶保證了華為與歐美國家運營商的溝通渠道是暢通的,所以當他們開始自主研發品牌,歐美成熟的智能手機市場是他們的首選。
但與運營商合作的弊端就是品牌認知非常低,華為手機已在2011年底躋身美國智能手機銷售排行的第7名。業績蒸蒸日上,但這個品牌在美國消費者那里幾乎沒有任何認知度——“Huawei”一詞似乎沒有幾個西方人能念得出來。在《華爾街日報》的采訪中,一些顧客甚至將“Huawei”誤說成“Hawaii(夏威夷)”、“Maui”。
面對這種問題,華為采取的最直接的手段是把發布會搬到國外,希望借助媒體的力量提升品牌知名度
Ascend P6是在英國倫敦發布的,榮耀六的發布會就切換到了德國柏林。中興也采取這種方式試圖解決品牌認知度問題,美國休斯敦、韓國首爾都曾舉辦過發布會。
另一類是用收購這種簡單粗暴但確實有用的方法。聯想收購摩托羅拉不僅要專利,還一并得到了其售貨渠道和品牌。
摩托羅拉高管Rick Osterloh繼續擔任摩托羅拉總裁及首席運營官后表示:“摩托羅拉將會作為一個完全獨立的子公司在聯想內部存在。我們在并購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供應鏈方面做工作,把我們在全球的銷售網絡遍及到更多的國家和地區。在品牌方面,聯想收購MOTO,獲得了手機第一品牌。
而像小米一加此類新興手機廠商,它們沒有雄厚的海外背景和資源,需要白手起家,運營商和并購都不適合他們,于是它們的銷售選擇從電商下手,不久前,小米印度官網正式上線,宣布推出印度版小米3,另外,紅米手機1S和紅米Note也出現在小米印度官網。在品牌推廣上,小米通過聘請Hugo Barra,將小米品牌推向海外。而一加則通過建立一支海外團隊負責推廣和銷售工作,并借助與CM合作的優勢,成功打入歐美16國。
當然,進入海外市場,國產手機所要面臨的問題不止以上兩點,國產手機只有“識時務”方有可能成全球智能手機廠商中的“俊杰”。
華為榮耀6在歐洲上市24小時迅速售罄,中興手機在美國整體手機市場的份額為7.4%,印度年輕人會因搶不到小米,而郁悶的一個月不換內褲,聯想收購MOTO劍指全球第三,中國品牌開始在國際市場展露頭角,伴隨著智能手機市場的在發展,中國品牌后勁十足。
智能手機時代,中國企業不再像功能機時代那樣,錯過了整個發展大潮,而是借機搭上了這般順風車,將中國制造的中國品牌手機賣遍全世界,這是一件讓人欣喜的事情。雖然在包括手機操作系統、芯片、感光元件的核心領域,國內廠商話語權仍然不強,但逐漸走出去的中國手機已經讓世界感覺到中國的科技產品的進取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