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在移動處理器領域失意的英特爾一直謀求翻身,只不過隨著英特爾放棄凌動處理器產品線時,讓我們看到了英特爾在移動處理器市場無奈的放棄。不過去年英特爾將Altera(FPGA可編輯邏輯芯片企業)收入囊中表明了英特爾把寶壓在了物聯網和數據中心市場。
相比移動終端市場,物聯網市場規模是其數十上百倍的容量,這完全是有物聯網的特性決定的。根據美國《商業內幕》旗下的BIIntelligence研究機構長達兩年跟蹤調查顯示:
到2020年全球將有340億臺設備接入互聯網,而在2015年只有100億臺設備接入互聯網。物聯網設備將占到240億臺,剩下的100億臺設備為傳統的計算機設備(比如智能手機、平板、智能手表等。)
與此同時,ARM在5月19日正式宣布以 3.5 億美元收購英國創業公司 Apical,Apical是一家知名的視覺影像技術處理公司,實際上很多手機廠商都在屏幕顯示技術和成效效果上都在采用Apical的技術。
PC時代的巨頭英特爾和移動時代巨頭ARM在各自領域都牢牢把持著行業頭名的地位,雖然都在相互滲透,不過真正的短兵交鋒最終出現在了物聯網行業。解決問題的第一步往往是認識到問題的根本,追根究底,物聯網最核心的問題在哪里呢?從這些問題中,筆者認為從這些問題中可以看到ARM和英特爾的戰略不同之處。
所謂協議和標準是物聯網發展的絆腳石嗎?
號稱是第三次信息產業革命的物聯網已經被寄予了厚望,在傳統互聯網領域,從PC到移動時代,互聯網和物聯網的邊界正在消弭,而這個過渡由于涉及到了各行各業,從消費領域到工業領域甚至是農業領域,無論是生產方式還是生活方式都需要慢慢的磨合以及適應。
當然,具體到技術問題,物聯網行業現在看起來是一團亂麻,從設備間通信協議,比如WiFi、藍牙、NFC等等;到5G網絡通信技術標準;再到操作系統平臺等等,都沒有達成統一。但是筆者認為,這些所謂的標準協議并不存在“你死我活”的關系,在可預見的未來,很可能會共存。比如,5G通信技術將會和4G、3G時代一樣,存在多網絡多制式,而操作系統更是難以統一,蘋果、谷歌、微軟這些巨頭的廝殺短時間難以分出勝負。這些較為底層的協議或者標準以及API接口完全可以進行兼容,在上層的用戶體驗層面達到體驗的無縫統一。
物聯網真正的桎梏在于上層用戶體驗層面的技術短板,物聯網最高的境界就是能夠幫助人類更好的管理整個社會,大到城市,小到家庭,需要面臨方方面面的問題,如何更好的以人類的思維和情感去處理人類社會的矛盾,讓整個社會良性運轉才是物聯網需要解決的問題,否則糾結于標準和協議問題有些本末倒置,實際應用上仍舊是空中樓閣。
目前物聯網的實際應用上,需要解決的兩個問題,實際感知能力,擁有譬如看見(visibity)的能力;其次,還要能夠快速無延遲的計算傳輸數據。
ARM進軍物聯網,以感知層突圍
前段時間,阿爾法狗一戰成名讓科技行業開始重新認識卡在瓶頸數十年的人工智能,但是網民開始調侃:如果阿爾法狗來了,我們就能名正言順的虐狗了。其實調侃當中除了無奈之外,更多的是引人深思,人工智能終歸是需“聯網”的,這就是物聯網的核心所在。
聯網是基礎,卻不能構成物聯網的必要條件。物聯網最大的特點就是可以進行智能感知和預判,以“人”的思維和視角滿足人的需求。很簡單,比如注重場景化的智能家居,每一個互聯互通的智能硬件甚至不需要我們刻意的輸入指令,而是依靠其智能感知功能,比如可視性(visibity),相當于人眼功能。而準確的感知可以保證在下一步的預判當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以人類的感官功能作為比喻,視覺、嗅覺、觸覺、味覺、聽覺這五種基礎感知功能中,以目前物聯網傳感器技術來看,“視覺感知”和“聽覺感知”最有可能被大規模應用,因為這分別代表了攝像頭采集和語音采集兩種較為成熟的技術。
而ARM收購視覺計算公司Apical顯然是致力于解決物聯網的視覺感知層的實際應用問題。ARM的IP授權模式決定了其在物聯網行業必須能夠拿出一套最為基礎的架構,而作為物聯網的突出特征,擁有感知功能的物聯網IP架構將會成為ARM授權的標準配置。
但是物聯網感知功能即便是能夠準確采集圖像和聲音,但是以人為例來看,這僅僅完成了一部分,整個物聯網系統和人類對某一動作的反饋流程基本是相同的。感知變化→反饋大腦→下達應對指令。
如何準確預判用戶不同動作的含義,并且給出正確的反饋才能夠讓物聯網能夠完成一個循環,所以ARM試圖解決的是頂層的感知功能,至于下游的云計算和本地計算即便是ARM仍舊難以觸及。
英特爾優化物聯網本地計算
英特爾收購的Altera其重點就落在了FPGA(現場可編程門陣列)上,FPGA和普通的專用集成電路相比,具有高度可編輯定制化的特點,能夠滿足不同用戶的需求。并且實現了真正的并行運算(或異構運算),而不必和PC芯片一樣執行順序操作。
在物聯網時代,并行運算可以大大的降低延時率,提升實時響應速度。此外,FPGA還擁有低功耗的優勢,眾所周知,物聯網相比起智能手機和計算機來說并不強調計算性能,反而是極端的重視功耗,在萬物互聯的背景下,實時的低功耗本地運算將會成為主流,保證“永遠在線”。所以,FPGA是物聯網本地計算的理想選擇。
當然,物聯網的智能在于本地計算+智能云計算才能實現,也就是本地計算執行的是一些收集處理數據以及執行命令的操作,而云計算則需要結合了人工智能(AI),通過深度學習以聰明的方式來適應人類的需求。
此外FPGA因為多通道、快速并行運算的能力,在號稱是物聯網準備的5G通信上也同樣倍受青睞。
在2016MWC展會上,英特爾就曾展示了以Altera公司的Arria 10系列FPGA芯片為基礎的5G通訊基站,可以說英特爾在物聯網行業布置的棋局已經基本開始顯現。不過英特爾和ARM的側重點并不同,ARM的重心在于提供解基礎的解決方案,進行IP授權;而英特爾仍舊是設計、制造全包。
相比起來,ARM和英特爾在業務模式上仍舊走上了各自的道路,相對開放和相對封閉。相比ARM,英特爾最大的問題是不善于整合SOC,優勢僅僅局限于CPU部分。而物聯網仍將注重系統SOC芯片的整合,無論是WiFi、NFC、藍牙等通信芯片還是基帶芯片,都會進行高度集成化。所以英特爾的物聯網計劃還有待觀察。
兩個時代的芯片業巨頭,最終在物聯網時代將會有一場公平的決斗,在沒有先發優勢的情況下,這場大戰最終會如何落下帷幕?或許現在給出答案只會徒惹笑柄,筆者真正期待是物聯網如何在巨頭之間的競爭中,開啟第三次信息產業革命的浪潮。